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7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268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95篇
人才学   133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366篇
理论方法论   218篇
综合类   4451篇
社会学   393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457篇
  2012年   500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533篇
  2009年   557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437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可从认知逻辑找到根本问题的得失所在。30年研究表明,上世纪80-90年代的思想认知逻辑模式,曾为中国美学史奠定了高水平的学术起点,但随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的深入,这种认知逻辑日渐暴露出认知维度单一的局限。2000年以来,从文化认知逻辑切入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崭新的路径,此一路径以其多元视角切入、思想内容的深邃丰富和隐喻系统的对应补充,不仅标示了未来中国美学史着重创造性的“自己讲述自己”的学术品格,而且也预示了与国际美学在文化诠释方面可实现深层接轨的开阔前景。  相似文献   
52.
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基于COCA语料库,对"希望"(hope)隐喻进行研究,考察其始源域的主要构成,探求希望隐喻的认知理据。结果表明,"希望"隐喻的主要始源域有:光和火,细小和绵长之物,水和风等流体。希望概念的隐喻映射是以人们对始源域的体验和认知为基础的。"希望"隐喻植根于文化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隐喻存在的基础——相似性,列举了相似性的种类和特征,并说明相似性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事物间原本存在的性质,人们对于这种相似性的感知是离不开隐喻的体验性的。  相似文献   
54.
泉镜花是日本浪漫派的先驱,与川端康成具有一种承继关系,二人都被视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异端”,同时又都是最富特性的“日本式”作家。他们代表了日本“肉体文学”的一端。意识隐喻在英国作家伍尔夫小说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作家抵达人类精神的幽暗之处,并具有缓解思想分歧、消除微不足道的差异、融合矛盾与冲突的精神功能。拉美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早期诗歌较之后期更集中表现了艺术世界的一种悖论式存在:激情与孤独。这看似无法和谐的两种精神状态共处于他的诗歌中,并奇异般地丰富了他的诗歌艺术。“身体性”是现代西方艺术和学术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课题,而对“身体性”理论兴起原因的探询,则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课题和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55.
灯谜作为中国文学的样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研究价值.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灯谜文本中蕴涵着特有的隐喻手法.包括语音隐喻、拟形隐喻、语义隐喻和语法隐喻.对汉语灯谜的认知是灯迷制作者、猜射者、迷面、迷目和迷底五个方面因素动态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五位一体"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56.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57.
以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哈姆雷特》这个巨大的隐喻宝库为语料,运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隐喻理论——从最早的传统修辞理论,到80年代引起隐喻史上巨大变革的认知理论——再到近年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而兴起的语法隐喻理论,从这三方面来探讨隐喻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8.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 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59.
从话语者着眼点的差异和条件的缺省与否这一角度,将表示“庆幸”义的虚词进行分类:一部分话语者着眼于结果,条件可缺省;另一部分则更多地强调有利事实的存在或有利条件的获得,条件不可缺省。  相似文献   
60.
在众多科幻影视作品中,《西部世界》是非常富有哲理意味和隐喻的一部。这部以仿生人的觉醒及仿生人与其创造者人类的关系为主题的剧作,在不同角度和层面上,都呈现出一种与西方古典时期人神关系的对应隐喻。对这种对应关系的梳理,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思考这部作品中涉及的人工智能的前景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从这种换位的对照中更好地去思考和认识人性,认识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