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4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725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3143篇
社会学   164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中英爱情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以发现中英爱情隐喻性表达的异同及其原因。隐喻扎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大体上讲,中英两民族在认知上存在一定共性,大部分英语爱情隐喻性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其对等的表达方式。从具体方面讲,中英爱情隐喻性表达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它们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是造成英汉两民族具有不同的隐喻性爱情表达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中英爱情隐喻。  相似文献   
62.
以"爱情、婚姻"概念隐喻为例,从体验哲学、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概念隐喻、映射理论及其认知和思维过程,把爱情和婚姻概念联系起来,作较深入的分析,透视概念隐喻隐匿于语言形式后面的心理认知过程、在语言中投射的表现及生活中由其扩展出的其他抽象概念。同时揭示了隐喻概念的体验性、派生性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3.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结构。隐喻已经成为横跨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课题。隐喻是指人在认识不同事物间的某种相似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想在语言层面上的一种表达形式,即联想是隐喻的产生基础。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相似文献   
64.
隐喻认知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充分认识其在语言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65.
基于隐喻理论,从维度、轴向和方向角度,通过量性分析和质性分析发现,西班牙语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遵循三条共性制约规律:“一维>三维>二维,单维>跨维”维度制约规律、“横轴>纵轴,单轴>跨轴”轴向制约规律和“无方向>有方向”方向制约规律。个性制约表现为:句法功能制约和语义选择制约。以上映射制约特质主要源自时空相似性和民族思维特性的互洽协同。  相似文献   
66.
中外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各个国家文化的载体。习语具有特定的、完整的多样形式,用法固定,或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具有普遍性特征。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易被忽视、不容易被识别的,固定的、传统的隐喻表达。这些固化的话语模式反而使人们忽略了语言使用的隐喻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隐喻,隐喻是认知的工具。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建立在对世界的体验之上,词语语义的构建和理解与隐喻联系密切。本文以常见的形容女性的汉语习语为例,从隐喻的角度来浅析其语义,以期激发人们的隐喻意识,更好地了解隐喻在话语中的构建机制。从而掌握话语使用的策略,提升交流技能。  相似文献   
6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虽然英美法律职业精英极力抵制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认为隐喻有害于法律的专业性、权威性及准确性,并贬低隐喻的地位及作用,但法学家们在阐释法律问题时却又对隐喻青睐有加,使得法律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因此,本文尝试从认知机制及认知功能视角对法律隐喻做出分析,以更好的理解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68.
祭祀权是有利益关系的生者对死者的哀吊、追思并葆有特定权益的权利。祭祀行为、仪式及其所蕴含之身份性、人格性、财产性利益是否构成一种法权,在现代社会无疑是一种挑战。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俗遗存,祭祀权的确证不仅可以明晰私权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基本人伦与道德,尚能凝聚人心,形成具有民族内蕴的价值观共同体,实现家国关系的和谐融通。文章通过考察祭祀权之价值理据与权利属性,论证其独有之制度功能并就其于未来民法典中的体系化位置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69.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特,意象凝练,极富感染力。通过对诗人诗稿中与"热"相关隐喻的文本分析,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解析"热"的双重喻义,认为其既可指代外部世界社会规范带给诗人的压力和冲突,也可指代内部世界中诗歌语言的力量。诗歌中,诗人择"内热"而离"外热",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0.
顾晓伟 《理论界》2014,(1):117-119
在语言学转向过程中,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从逻辑性思维转向了隐喻性思维。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知识从原初上来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先于逻辑概念的隐喻思维之上。本文即以当代历史哲学中表征的语言学转向为探讨中心,来展现史学与文学学科之间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