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4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3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26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3086篇
社会学   185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74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92.
过程可靠论认为确证源自于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但它无法保证外在过程的可靠性必然与主体的内在确证相联系,这就会产生新恶魔问题与元不一致问题。同时,过程可靠论还面临着如何明确规定这种过程的普遍性,使之能够运用于具体场合的问题,即普遍性问题。对于这三大难题,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概念,通过构造确证与适切的区分、动物知识与反思知识的区分,形成了颇具创见的解决方案。然而,索萨的方法未能弥合可靠性与确证之间的差距,对动物知识和反思知识各自的价值维度界定不明,且对认知者要求过高。因此,虽然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为解决三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但其本身也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993.
小说《伊凡· 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从患病到死亡的经历,呈现了伊凡在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下的心灵挣扎.小说中,疾病不仅象征着生理意义上的身体状况,同时承载着托尔斯泰对存在与死亡的认知,是托尔斯泰运用隐喻艺术思维创造的文学意象.文章通过细读伊凡的疾病体验,分析小说中的疾病隐喻,如身份的转变与建构,自我的审判与觉醒以及作者对社会病态、异化现象的批判,深入解读托尔斯泰赋予疾病的多维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语篇中的隐喻除了用来表达某一观点外还承担着筛选、激发、劝说、类推说理、以及评价作用,具有一定的外在延展性。通过梳理隐喻的类型与特点,对语篇中的各类型隐喻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95.
在朱熹理学中,"理"作为形而上的超越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道德的普遍原理。体验主义是一种以当今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哲学视角,这种体验主义为对传统哲学理论进行概念性分析、批判性评价及合理性建构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手段和途径。从体验主义基本立场上看,朱熹所谓"理"是由多重隐喻精致化的"隐喻建构物",尤其是它以非整合性的隐喻思维为基础形成的,所以,最终难免陷入"悖论性超越"存在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96.
名词动用是英语中既普遍又活跃的语法现象。动物名词动用是名词动用现象中出现频率较高且颇具特色的实例,其本质是一种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基于语言实例,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理论是阐释名词动用以及其他词类转换的重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9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和文化反映.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另外词汇习得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大学生目前词汇习得普遍采用的是费时效低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研究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借助概念隐喻帮助大学生进行词汇习得,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从而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98.
《社科纵横》2019,(11):6-9
"类特性"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重要哲学理念,其所蕴含的人的普遍性本质和发展本质、对象性、两个尺度和社会性等思想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哲学依据。从马克思的"类特性"视域来重新深入思考和审视新发展理念,是人们践行新发展理念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999.
中英媒体对“一带一路”概念域认知存在差异,为理解中英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隐喻思维凸显的认知构建和映射的文化连贯性,文章选取中英代表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标题,结合具身语言认知和概念整合理论,具身对比分析新闻标题隐喻思维概念整合的认知凸显过程。新闻英语文本经验痕迹最大可能激活具身认知感知动觉,从视、听、动觉感受凸显的认知差异,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生成和使用提供充分条件,实现语言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地。   相似文献   
1000.
新古典主义时代广为赞扬的镜子理论所催生出来的普遍人性既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人物塑造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充满矛盾,体现出一种两面性.这样的人物成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一道风景和一大特色.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夏洛克、亨利王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原理出发,可以发现这些人物的两面性或多面性.从弗洛伊德的意识分区来看,每个人的身上都含有天使代表的超我原则的善,魔鬼代表的快乐原则的恶,以及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波动.这样可以显示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以及二者之间体现出来的生动的辩证法,表明莎士比亚的艺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运行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