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0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30篇
丛书文集   673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2818篇
社会学   15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词典学作为汇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应该也必须从语言学理论中汲取养分,获得长足发展.无论从词典理论上,还是从词典编纂实践上来说,语言学理论对学习词典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2版很好地将语义场理论、隐喻理论、语境理论及语用学原理融入到词典编纂之中.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阐述了一词多义现象中的隐喻思维特征,分析词义扩展的心理基础和意义特征。有助于学习者词汇意义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词汇生成能力,对语言教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上下、内外、前后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数量、状态、范围等抽象事物中去,进行空间隐喻化的认知。以人们身体行为为基础的这种空间隐喻,在表义中显示出极大的倾向性或规律性。本文主要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数量、状态和范围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4.
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而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以人类的其中一种基本情感“悲伤”的隐喻表达作研究对象,主要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入手,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5.
保罗·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话语风格成为经济学科的经典之作.本文对"宏观经济的诞生"一章进行语法隐喻分析.研究表明,尽管内容大多是对学科里已有经济规律进行重述,但重构的话语却以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等丰富的语法隐喻手段,辩证地展示该学科变迁的完整叙事框架,逻辑完整说服有力,更创造了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6.
音乐自产生起就具有特殊的隐喻价值.《尚书》记载,舜帝希望把音乐隐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要充分发挥音乐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感化作用.《周礼》认为,商周的音乐隐喻价值主要体现在:作为人的身份地位及荣誉的象征,作为教育人的工具,满足上层阶级的享受,作为万物和谐、事业兴旺、国家昌盛的隐喻.《周易》认为,乐器本身就具有隐喻价值.孔子的音乐隐喻观则与其政治观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墨子则更多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孟子》认为音乐往往是社会乃至政治的隐喻,因此统治者切不可过度纵乐.《老子》谈音乐往往是与其政治观、美学思想的论述融为一体的,但其隐喻价值却极高.《庄子》认为音乐是“道”的隐喻,反对人们沉迷声色.《荀子》认为与音乐有关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隐喻的.《管子》则把音乐看作是意识形态的隐喻.  相似文献   
107.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被广泛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正逐渐被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索在二语中如何充分利用隐喻,将词义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心义”向“相关义”投射来自主习得词汇,倡导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实践手段,通过培养隐喻能力和文化意识全面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二语词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109.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将隐喻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模态,而Forceville把单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拓展至多模态研究平台。世界各国的国旗主要运用图形、颜色、文字、图像、版式设计等进行巧妙构思,并通过这些不同符号的组合来诠释国旗的深层寓意,从而构成源域和靶域由不同模态表征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拟在多模态隐喻理论视阈中,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契合一处,选取典型的国旗隐喻个案加以阐析,诠释多模态隐喻整体意义的构建过程,最终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挖掘空间。   相似文献   
110.
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喻化过程。译者在将源域(即原语文本)隐喻化的过程中生成了目标域(即译语文本)。这种生成过程需要译者能动性的发挥,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文本,才可能使译语文本无限制地接近原语文本,但绝不可能等同于原语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