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9篇 |
理论方法论 | 14篇 |
综合类 | 127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郑板桥的作品中包含着他对审美和创作的见解 ,其中关于心眼、意法、雅俗方面的阐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内容 ,把审美创作与思想内容、创作体验等密切结合 ,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各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关系 ,对于当代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思想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2.
宋词今存两万首作品,它是一个艺术体系,若分析其内部因素,探讨词人在创作时将文学性和现实感受怎样的融合并表达到何种程度,以及臻于何种艺术境界;这是研究宋词不应回避的问题。宋代词人虽然个性不同,但他们作品合为一个整体,则又表现出与其他的时代文学相区别的特色。宋词是以轻巧尖新的意象,复杂而绵密的结构,近雅而不远俗的审美取向和婉约为主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特征的。关于宋词艺术特征的认识并不等于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判断,它们是不同层面的。然而我们却可在优秀作家作品中见到某种基本特征的支配,而所表现的某种基本特征愈突出愈巩固,则其艺术生命力会是愈旺盛的。 相似文献
113.
114.
况周颐的词学批评理论中,“雅俗”是一对十分重要的范畴。况氏认为:词作的雅俗境界是由词人的境界决定的,雅人深致是词人的极高境界。词作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亦有雅俗之别,特别推崇清超绝俗的高雅之境。语言的雅俗既有文人民间之分,又有体现辩证思想的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115.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3)
江湖诗派是南宋中后期的重要诗歌流派,其诗风诗论鲜明体现出宋调的变异性。这种变异主要针对宋调的典型——以黄庭坚"山谷体"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变异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整体风格上,变气韵力胜为风韵涵泳;思致和笔力上,变瘦硬劲健为纤介婉泽;创作笔法上,变朴淡洗剥为甜熟工致;对"俗"的态度上,变避俗去俗为雅俗两极;章法和声律上,变廉悍拗折为意连句圆。历代诗评诗论几乎都对这种变异持贬抑态度,然而,从文化迭变层面和文体递变规律考察,江湖诗派无疑具有不可抹杀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6.
周晓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3):58-63
乔吉散曲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存在。它与李白、李贺有“不似之似”;它关注女性又疏离她们;它始终融俗于雅,使散曲定位在雅俗兼赅的新层面上。在文化选择不断朝向最广泛传播,俗文学潮流势不可挡、泥沙俱下的今天,乔吉散曲的意义应该超过文学本身。(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相似文献
117.
裴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作为清词中兴基础的明词复兴是明代俗文学复兴的一部分,它是受到曲文学的带动而出现的,并因此而带来曲化的问题。明清之际的词曲之辨就是为了解决明词的曲化问题。云间派词论的集大成者宋徵璧以雅俗之辨看待词曲之辨,以诗化对治曲化,这一理论为王士禛等广陵词人所接受,成为清词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清词中兴扫清了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118.
申明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3):58-64
诗性的本质就是真善美,就是雅。诗性的苏童为了逃离庸俗的现实世界,以小说创作来营构自己精神的"世外桃源",从童年的记忆到历史的想象,从现实到神话,为我们奉上了一道道诗性的小说大餐。 相似文献
119.
申明秀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异教",才女张爱玲的文学"传奇"首先决定于内因--其自身过人的文学天赋,然后才归功于外因--<红楼梦>等世情小说、破碎的家庭及"孤岛"的上海,她的小说内容的"俗"与鸳鸯蝴蝶派貌合,而其"美丽而苍凉"主题的"雅"又与<红楼梦>神似. 相似文献
120.
李小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俗史学是中国史学的真正源头,它在讲述内容、讲述主体、讲述对象、历史观念上都具有明显 的民众性特征。中国史学雅俗分流的格局正式形成于夏王朝建立之后。雅史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俗史学 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雅史学的长足进展对中国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俗史学长期被排挤于主流史学之外, 对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十分不利。两宋时期,俗史学开始复兴。近代以来,俗史学更加受到 重视。雅、俗共同繁荣的史学新局面的出现,必将把中国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