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2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金代中后期四家的唐诗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中后期,赵秉文较早主张将唐人诗歌当作典范加以师法;稍后的李纯甫和王若虚分别从师心自用和情真、"自得"的角度出发,对中唐韩、盂、李贺、卢仝及杜甫、自居易等人各加标树;发展到元好问,则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肯定唐诗的典范作用及多方面价值,并提出了"以唐人为指归"之论,他将金人对唐诗的论评最终推上了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92.
中唐以后,以雅、俗作为文学审美标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封建贵族文学的审美标准逐渐向封建地主文学审美标准转变.以浪漫之美为特征的盛唐文学及文艺的雅文化,从中唐开始,寻求着与地主文化建构新相适应的美学范式.具体而言,就是在"雅"、"俗"之间寻求适合地主阶级审美理想."唐音"向"宋调"的趋变,正与雅俗消长相融的轨迹相吻合,笔者选择"都市豪估"与"韵外之致"、"村夫子"之讥与"杨、刘风采"之誉、"柳七郎风味"与"弄笔者的自振"三例雅俗之争的个案来透视中唐到北宋审美标准和理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
清末民初一代鸿儒辜鸿铭以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坚信儒家学说正译可以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造福所有的民族。他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儒学经典的先河。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和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之论视角来浅析二位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及译文特点。最后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结论,并且针对如何应用该结论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94.
作为清词中兴基础的明词复兴是明代俗文学复兴的一部分,它是受到曲文学的带动而出现的,并因此而带来曲化的问题。明清之际的词曲之辨就是为了解决明词的曲化问题。云间派词论的集大成者宋徵璧以雅俗之辨看待词曲之辨,以诗化对治曲化,这一理论为王士禛等广陵词人所接受,成为清词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清词中兴扫清了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95.
对于传统诗歌创作,无论是意境的设置,还是语言的提炼,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如何辨识雅与俗,怎样认识雅与低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提高诗歌创作的质量,明确创作的方向,都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为“雅俗兼备”,可以说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这一理想的境界,因此,后人应该遵循杜甫所开辟的雅正之路。  相似文献   
96.
“中国侠文化属于平民文化”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侠文化并非仅仅局限于平民文化的范畴,其中既体现出平民意识,也包含有士大夫人格理想.最初的侠来自于贵族阶层的士,其后侠的身份才变得复杂起来.侠身份的多样化以及人们时侠的接受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促使古代侠文学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雅俗分化的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模式.咏侠诗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言志、传达心声的一种方式;侠义小说成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载体,二者共同负担起承传中国侠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97.
论文艺发展的雅俗演化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家加工改造较多的各类文学态式为“雅”,少雕削、近于实然本真状态的艺术态式则为“俗”。俗——雅——雅俗共赏 ,这一运动变化的轨迹在不同文艺类别中呈现为规律性的周期与向度 :(1 )俗→雅→雅俗共赏 ;(2 )雅→雅俗共赏→俗 ;(3)雅俗共赏→雅→俗 ;(4)雅俗共赏→俗→雅。多向度运动导致了发展的上升、停滞与下降等多种趋势。文艺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此形式向彼形式兴替 ,审美的初级层次向深层领域深化与升华。这就是雅俗互动演化的总态势。  相似文献   
98.
邓伟 《浙江学刊》2013,(1):59-65
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语言渐从古代的范畴走出,以时代特有的语体生长,产生了不能为中国古代文学雅俗格局消化的种种纠合,进而呈现出结构性的分裂和诸多蜕变的可能.在清末民初文学语言错综发展的现象之中,包含了深刻的雅俗格局调适与重构的文化逻辑.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发展是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阶段,在文化动荡与语体选择之下,过渡性与不确定性成为清末民初多元文学语言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99.
《宋代雅俗文学观》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由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凌郁之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相似文献   
100.
雅俗之辨,其实就是文化与文化观念的差异,亦即士大夫所代表的精英文化(雅的层面)与大众所代表的通俗文化(俗的层面)的对峙。在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无不存在着一种雅俗之辨,即雅与俗的两分。然究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乃至行为实践,其中所呈现出来的两大趋势,无论是由雅趋俗,还是由俗返雅,尽管是时代风气的表征,但其最后的归趋则是经历了雅俗互动之后的雅俗兼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