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决策探索》2009,(12):94-95
李青利,女,1972年生于河南郑州,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父母的支持下苦心研习绘画艺术。并在洛阳名师王绣、李松茂、屈柳庵、李华、韦娜等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绘画创作,其作品用笔严谨朴实、妙笔生花、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42.
雅俗共赏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朱自清所讲的"屈雅就俗",一是本文所讲的"雅俗兼备",就是面对同一部作品,雅者赏雅,俗者赏俗,互不冲突,均有收获,《红楼梦》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在《红楼梦》的雅、俗两极之间有一个过渡层次的"情",这是《红楼梦》雅俗共赏的关键与分水岭,真正《红楼梦》雅俗共赏的时代还远未到来。  相似文献   
43.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是一本编排别致、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诗品》全校全注本。它用以校勘的版本达 2 8种 ,罗列异文、判断是非颇少漏讹 ,是当时中国大陆搜集版本最多、校记写得最好的《诗品》校本 ;注释方面 ,兼顾典实考据和义理疏释 ,是完全不同于旧注的雅俗共赏的新型注本  相似文献   
44.
人们踏上黄山的观光通道,总觉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不由得步履匆匆却又留连忘返。笔者近日读完由余敏辉、许琦、屯安东合著的名为《一座山和一座城市》的新著,大有类似的审美感受。这部新著(下文不再全称书名,径以"新著"指代)以新颖的选题、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精辟的论述、朴实的文风以及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著述方式,…序二悄然引人人胜,令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45.
张书先生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家 ,前中央大学教授 ,因其画风清新典雅 ,妙丽卓绝 ,通俗易懂 ,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故在 2 0世纪 30年代即名震中外。为了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曾两度赴美举办画展 ,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赢得了彼方人士的高度赞赏。因其成就突出 ,我国老一辈名流学者如 :蔡元培、马叙伦、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吕凤子等均分别撰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6.
有趣的酒令     
王云志 《老友》2013,(3):55-55
酒令是中国人存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方式,与我国悠久的酒文化有关。它讲究的是雅俗共赏,既有文人雅士当筵歌诗的酒令,亦有凡俗百姓吆喝佐欢的酒令。  相似文献   
47.
老舍继承了满族文化艺术雅俗共赏的传统。老舍既做到了置身于市民生活之中,用"平视"眼光去悉心观察和表现他们的生活现实,又能动地逸出这种生活及观念的规约局限,用高屋建瓴的"俯视"眼光,扫瞄那种生活文化以及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得与失——他既作了底层市民的亲密朋友,又作了对他们负有启蒙责任的"先生"。他的艺术,真正做到了"学问大的人看了不觉浅,学问小的人看了也不觉深",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48.
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与“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何科学认识文化产品的“雅”和“俗”,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提高大众文化的审美品位,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公共话题。文化有雅俗之分,但雅俗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雅与俗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49.
卢敦基 《浙江学刊》2022,(4):199-210
文学的经典化,一方面由专业研究机构评骘认定,另一方面,则由读者大众百姓自发造就,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大众百姓在生活中或有意或无意地频繁使用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表达,使得文学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广泛进入生活领域,最终使该作品获得经典地位。此即文学的生活化。这种文学经典化的独特过程建立于雅俗共赏的基本原则之上。而始生于唐、确立于明的雅俗共赏文学鉴赏标准,则是中国话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民族特性,与其他许多国家的标准有相当的差异。大众百姓需要优秀文学经典作品,是出于认知、交往、学习模仿、表达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等各种需求。文学生活化的表现途径十分多样,有专名、词汇、人物、场景、解读戏研、衍生等种种。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检测文学生活化的数据,为判别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文学生活化的研究有可能打开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50.
二人台是一种源于山西河曲县,流行于晋西北、陕北、内蒙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戏曲,因其剧情取材于民间,曲调地方风味十足,演唱形式丰富多彩而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也因其有一定艺术品位而受到非流行地人民的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