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6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515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871.
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树民 《河北学刊》2002,22(1):146-147
我国古代历史上统称是夏、商、周三代 ,有些古籍又称为虞、夏、商、周四代。作为虞氏的世系 ,现在可考的有幕等十五个名号 ,而不止是尧舜禅让中的舜一代五十年 ,是古代史上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 ,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72.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知识界一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古今之争"不仅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标示出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基本格局。然而,"古今之争"与"文艺复兴"两个文化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究竟如何?通过分析布拉乔利尼、马基雅维利、勒华三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及其论述,可说明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面相,进而阐明文艺复兴与古今之争的内在关联:"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日耳曼王国和城市共和国作为新政治单元的形成,是抑古崇今风气的真正起因,即是引发"古今之争"的生存论原因。  相似文献   
873.
<正>关注理论热点突出民族特色2015.1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人类学本期文化遗产栏目,徐新建教授《"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从"夷夏互补"和"礼失诸野"的角度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吃牯脏"与"吃相思"的"饮酒歌唱"习俗,认为这些习俗不但体现了"兴观群怨"的礼乐特征,同时还蕴涵着"礼"、"野"互动的文化意义,指出"礼失求野"的前提在  相似文献   
874.
雅可比是启蒙时代和理性时代的一个异数,却又是我们理解后康德哲学的问题域及其思想特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雅可比的康德批判揭示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后果。当理性主义哲学通过理性的演证,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主观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的后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而雅可比的信仰主义哲学放弃了反思性的理性推论,试图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的直接性来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把握源初的思有同一,以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雅可比的康德批判和信仰主义哲学深刻地塑造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875.
秦永章 《民族研究》2005,1(4):90-99
本文主要利用日文资料,探析了1906—1908年期间日本当局与流亡内地的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种种接触,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指出日本政府从其“大陆政策”出发,利用各种手段接近和拉拢达赖喇嘛,并大肆灌输“亲日”及“联日”思想,怂恿西藏独立,企图实现“日藏邦交”,使西藏成为其附庸,这充分暴露了20世纪初日本当局企图染指我国西藏的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876.
"正统""夷夏"和"中国"诸观念,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对北宋时期这些相关观念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严重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总体上仍遵循前代传统,并未产生质的变化;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格外强调民族区隔,实际上产生了新的类似于近世民族主义的思想因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量史料可以证明:北宋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情势的特殊性,虽有一些相应的与时代相关的特殊内容,但是,其在总体思想倾向上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是一直延续着古代中国的基本思想文化传统,故其不能被论断为"近世中国民族意识的远源".  相似文献   
877.
罗胜 《民族论坛》2022,(4):80-91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儒家文化发挥了重大的聚合作用。廉希宪的儒家信仰与其“夷夏民族命运共同体”践行紧密相联,这种践行一方面与廉希宪坚定的孔孟信仰和推崇复三代之治的儒学理想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元儒的道统思想紧密相联,特别是与许衡、郝经等基于儒家道统思想倡导的“用贤图治”“敬天勤民”“行道济时”,以及“以身任道”“康济斯民”等夷夏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范畴紧密切合。同时,应该指出,廉希宪这种践行方式与元代高昌世族内迁,接受中原儒学息息相关。由于儒家文化影响的深入,大量的高昌世族纷纷与汉地各族通婚,并形成了一个个“夷夏命运共同体家庭组合”,这可能是影响廉希宪以儒学践行夷夏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878.
谐谑词一直被视为以滑稽取乐为功用的“俗词”,然而在宋词雅俗之辨的背景下,苏轼谐谑词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态度为谐谑词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方面他扩大了谐谑词的题材范围,另一方面他的谐谑词也以“乐”为基调呈现出将世俗生活审美化的雅趣。同时,苏轼也将个人兴寄与社会关怀融入谐谑词中,既在言说个人情志时呈现出放旷的姿态,也以寓庄于谐的笔调发挥了谐谑词的社会讽喻功能。苏轼的谐谑词较早摆脱士大夫流于悦笑艳情的谐谑意味,转而结合士大夫的责任用谐谑词言说社会问题,将士大夫的身份与谐谑词的讽喻传统结合,使谐谑词呈现出“谑而不虐”的大雅情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9.
丛书集成本<四声等子>系据咫进斋本影印,二者应该全同.但唐作藩先生研究<四声等子>时却发现该书的咫进斋本和丛书集成本在版本上有较大不同.我们在考察<四声等子>版本时发现,原来是咫进斋本<四声等子>有初刻本和重刻本之别,唐先生所据咫进斋本为初刻本,而丛书集成本影印所据却是重刻本.本文对此二本作进一步考察,指出姚觐元重刻时曾据粤雅堂本进行过系统校勘.  相似文献   
880.
寺本婉雅(1872-1940),历史上最早进入我国涉藏地区的日本人之一,是日本与我国西藏关系史上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既是一名佛教僧人,又非常热衷政治,外交手腕高明,人际网络广泛。本文利用寺本婉雅个人日记等一手日文资料,对寺本婉雅及其进藏经历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日本与我国西藏的关系史,同时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觊觎我国西藏、利用佛教拉拢我国西藏高层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