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5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宋元时期,理学家们提出了系统化的道德修养学说,代表了各自修养论的分野。诸家不同的修养主张,丰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论,也拓展了道德修养实践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22.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路线,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指出“弑君”与“诛一夫纣”的不同,从而肯定了“诛一夫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他注意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语言,客观上触及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言无实不祥”、“言近而指远”两大判别语言好坏的标准;并通过“知言养气”说将其语言哲学与人格修养论辩证地联接起来。质言之,孟子语言哲学所凸显的是其道德实用主义倾向及其语用学旨趣。  相似文献   
23.
养气诗学建构在孟子"夜气说"和阳明心学论的基础上,立足于主体的心性涵养,表现为大气化生的宇宙情怀、人格与诗格合一、人性与真性情的溯求及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期待,为近代人文主义的诗学范式,透露出特定时代的文化紧张与焦虑.  相似文献   
24.
晁补之与苏轼亦师亦友,渊源颇深,其诗论重视诗境的提升,推崇“治心养气”的自我涵养,讲究作诗“高处要先据”、“胸有成竹”,并因此衍生出“诗画相通”的观点,这些都与苏轼诗论有重要的继承关系,并有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25.
陈旭辉 《理论界》2014,(5):141-144
署名纳兰性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存疑较多,本文通过文献考证该书的辑引材料来源与编撰体例认为:《合订大易集义粹言》是纳兰性德辑合《周易集义》与《大易粹言》两书共计十八家易说,统一体例,增补而成。  相似文献   
26.
袁黄是晚明著名的八股文批评家,其《游艺塾文规》系统地论述了八股文创作与鉴赏问题。他认为,八股文虽然恪遵传注、代圣贤立言,非常讲究形式技巧,但是品质上佳的八股文也是发自性灵之作。要达到才情与规矩平衡、人力与天趣融合的境界,创作主体必须“治心”、“养气”。通过凝神静坐达到息心聚念、虚空澄澈之境,文章自然不炼而工。“治心”而后“养气”,文章方气脉贯通、雅正阔大,文以气胜。同时,“言为心声”与“文如其人”相反相成,文之“神”乃作者日常涵养之“气”所汇聚,由文之“神”可察人之“气”,从文章气脉格局也可以看出创作主体之心志气神。  相似文献   
27.
赵法生 《社会科学》2021,(2):112-122
以往研究孟子的超越思想,往往只是依据其心性论。但是,分析其存夜气和养气说,会发现其心性的超越后面存在着一条更加深微的思想线索,它与当时的气论思潮密切相关。良知的存养与夜气相伴随,而集义养气工夫所形成的浩然之气,达到了万物一体之境界,表明气的超越使得心性超越具有了某种实证意义,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论预设。另外,这种内在的德气还能够践形生色,睟面盎背,使身体完成从小体到大体的转化,即身而成道,使得身体也具有了超越意义。以上三方面的超越结合起来,才意味着孟子式超越的完成,这也使得他的超越思想超出了单纯内在超越的范畴,将内在德气与宇宙之气的融汇合一,从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中道性格。  相似文献   
28.
写作的综合性特色体现在作者的气、识、才、情四个方面。气是指禀赋、气质、涵养、品格;识包括知识、见识和胆识;才即才能、才华;情即感情。人们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勤奋地养气、蓄识、练才、陶情,不断进行写作实践,才可使写作走上坚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29.
提倡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中一个颇具独创性的观点。毛泽东这一观点,强调的是文艺工作者主体修养的自觉性问题。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马克思主义诗学一般很少从自觉性角度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主体修养的要求。因此,这一观点虽然与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片断论述不无关涉,但就其思想资料的直接源头而言,则应该视为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哲学和诗学“养气”说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0.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