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85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23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81.
2009年我国开始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新税收政策,2012年1月1日上海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在服务业实施营改增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发展国际化的趋势下,税制向着更加合理健全的趋势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从服务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目前营业税制对服务业发展的弊端以及上海市推行营改增取得的进步,对服务业营改增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2.
本文利用2008~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检验了"营改增"改革促进专业化分工的两种可能。首先,利用企业经营范围的变化,我们发现部分制造业企业由原来自给自足提供生产性服务变为对外经营该业务,其营业收入也相应增加。其次,部分服务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在改革后明显上升,说明这些企业获得了来自制造业企业更多的业务外包,这也是专业化分工的体现。对不同类型"营改增"行业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机制,我们也通过检验实际税负的变化排除了企业混业经营(避税)的动机,安慰剂检验的结果也证实经营范围的变化的确是"营改增"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3.
台静农的创作直接受到鲁迅影响,始终贯彻着关注下层民众、批判国民性并凸显人道主义的"启蒙"主题。《新坟》是台静农的代表作之一,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台静农的创作对五四启蒙主题的贯彻。  相似文献   
184.
营改增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税收负担,从2013年开始营改增试点工作已在部分行业中积极展开。由于地区与行业特点的不同,有不少企业实施营改增后虽然税收负担有所减轻,但有部分企业进行该项举措后税收负担反而进一步加剧,比如交通运输企业就是如此。因此,本文以营改增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为切入点,阐述了营改增下企业如何良好进行纳税筹划及管理。  相似文献   
185.
186.
黄霁秋 《社区》2013,(5):57
蔬菜中到底有多少农药残留,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其实,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蔬菜农药残留量也有不同。从种类上讲,豆类、绿叶类和茄果类蔬菜的农残检出率最高。农产品监测中心的统计显示,农残合格率从低到高依次是豆类、茄果类、白菜类、绿叶蔬菜、芋薯根菜类、葱蒜类、瓜类、食用菌类。从季节上讲,冬季农药残留偏低,春、夏、秋季偏高。因为冬季室内外温  相似文献   
187.
以歌谣作为创作资源,曾在现代诗歌诞生期产生重要影响,并贯穿现代诗歌的历史。当然,对歌谣的倚重同样还与诗人的性格、偏好有关。这里,主要通过分析新诗诞生期重要诗人刘半农的诗人心态和创作路向进入这一命题。在涉及生平的基础、写实的追求、形式的实践和语言的权利共4方面内容之后,歌谣与新诗之间的种种关系、价值得失,正以纵向历史和横向个案的言说方式,得以丰富而具体的言说。  相似文献   
188.
189.
黔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刘文君主任的领导下,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以优质服务全心全意搞好支农,深受上级政府及农民的好评,联社被县委、县府授予支农突出贡献奖和优质服务奖。  相似文献   
190.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活动遭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尖锐批评,骆耕漠、韦东、李龙门为其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批判反映了这场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各自的理论依据又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对当时中国农村出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