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0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2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51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292篇 |
理论方法论 | 82篇 |
综合类 | 1036篇 |
社会学 | 398篇 |
统计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211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204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45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1.
简析哥特式电影的黑暗性及其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默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1):45-47
哥特式电影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当代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哥特式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着"黑暗",这不仅成为它的基本场景,也是它最常见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反映着人性中的基本要素,如欲望、恐惧等等. 相似文献
22.
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更替容易强化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紧迫感.20世纪初爱国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为题重塑中国形象,集中反映了这一代人世纪更替的自觉意识.“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既区别于以“天下中心”自居的古典中国,更一扫“老大帝国”的暮气沉沉,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青春化. 相似文献
2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24.
25.
26.
误解的悲剧——对《欲望号街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兰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4)
在《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奇颇为复杂的人物性格,引起了批评界对其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持久不衰的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田纳西个人成长经历的分析,剖析剧作者本人与女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视布兰奇性格的内在冲突以及悲剧命运的成因,即:布兰奇互为矛盾冲突的性格反映了田纳西本人对旧南方所秉持的即厌恶又怀念的矛盾态度;布兰奇的悲剧是旧的南方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27.
张中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6):47-51
普希金之所以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并不仅仅在于他是“民族”诗人、或“民主”诗人、亦或文艺复兴式的诗人,而在于他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含有审丑意识,而审丑意识与古代尚和谐、近代尚崇高等美学观念相比,则属于现代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8.
29.
在《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法国当代哲学家吉莱斯·德勒兹与利克斯·瓜塔里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人们心中的欲望源泉,又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因此,为了使人们能够挣脱资本主义,欲望本能需转向为欲望机器。通过精神分裂分析,他们提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才是“去俄狄浦斯化”的革命代理人,这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造就自己掘墓人的思想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30.
“文革”以前,中国大陆有将近一百三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参加农业生产。这批老知青当中的大多数成员出身于政治上“有问题”的家庭。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教育领域实施的以阶级斗争为名的政治歧视,他们在1963—1965年的高考和中考中整体性落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山下乡成为他们“脱胎换骨”的唯一出路。但这些老知青的虔诚和逆来顺受并没有换来合理的报偿。相反,直至“文革”结束,这批出身“黑五类”家庭的青年一直是人民共和国的二等公民,在其生活道路上历尽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历及其历史意义长期被掩盖或抹杀,以致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社会里一个无声的群落,“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也由此成为共和国史上的一桩公案。面对和解决这桩公案的意义不仅在于还这些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中国公民一个公道,还有助于廓清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并给后代留下一个不能忘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