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口学 | 23篇 |
丛书文集 | 39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146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当前我国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对于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三农”问题的破解等方面具有局限性。为此,应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在保留现有补贴政策的同时,从战略上逐步构建旨在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农业补贴机制,并使之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补贴方式。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就是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企业进行补贴。这既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破解、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实施成本的降低,也更符合WTO的规则要求。 相似文献
32.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采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2004—2011年4次调查中的农村家庭样本数据,基于收入、健康、医保、教育及生活质量五个维度,引用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测度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并通过多维贫困分解得到各维度的贫困贡献率。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教育与收入维度贫困贡献率占比较高。通过引入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特征及有无老人变量对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及有无老人对于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变化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分析中引入家庭工作特征变量,以在家务农为参照进行多元logit回归分析,发现当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高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者本地非农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当教育、收入维度贫困发生率高时,选择外出务工或本地非农就业倾向的更高;而健康维度BMI指标贫困发生率与外出务工或本地非农就业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以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或农地的租赁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方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8-83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为了平衡农民的生存利益和农地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非农就业的预期稳定性,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适度集中的规模和范围以及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适度集中的时机。为此,可以通过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为了平衡国家的粮食安全利益和流入方的经济利益,必须严格管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耕地用途。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还应该平衡兼顾农村土地所有者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入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34.
本文基于全国11省1646户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分析了农户兼业、生产性服务与水稻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兼业农户比重和平均兼业水平都很高的背景下,兼业导致的“劳动力流失效应”在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的种植面积决策中均有所体现,并且在一兼农户中表现最为显著,而“投资效应”仅体现在纯农户的种植面积决策上。接受生产性服务有助于提高各类农户的种植面积,能够缓解种稻劳动力流失对种植面积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能够缓解一兼农户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对种植面积造成的负面影响。由此,加强粮食产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纯农户粮食生产补贴力度等是稳定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5.
张新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38-43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转向配套改革、整体推进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坚持农地制度、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行可耕地归农民家庭私有和非耕地(包括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道路等)归国家公有的复合型农地产权制度;分“三步走”,逐步规范城乡居民收益分配关系,建立与现代的农地制度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把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解决农村改革中的“外部性”问题,尽量减少或避免新旧体制转换发生冲突和磨擦,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6.
以云南省晋宁县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状况、年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比重、农地在家庭养老保障中的重要性、农户年龄对转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差异。最后提出了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流转中介组织,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通过构建一个两期动态投融资的理论框架,分析信贷需求抑制、非农收入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黑龙江、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957份农户数据采用IV-Heckit和cmp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以家庭其他成员参与金融项目数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存在着严重的信贷需求抑制问题,信贷需求抑制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及强度,非农收入对此有明显的缓解作用;非农收入对于资金需求大、普及程度高的有机肥采用影响显著,对资金需求小的秸秆还田采用影响不显著。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渠道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8.
周力邵俊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1-132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数据,运用Probit和Mlogit模型,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标准分析了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农就业首先通过提高绝对收入改善农户客观相对贫困,同时也能通过改变客观相对贫困,间接改善主观相对贫困状态。非农就业主要带来了收入增长效应,但对于提升主观获得感没有直接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省内非农就业也存在类似的减贫作用,而省外非农就业没有产生作用。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非农就业都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无影响,参照系的变化影响着非农就业对主观相对贫困的减贫作用。此外,转变户籍可能致使非农就业农户陷入城市的客观相对贫困,而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群体没有影响。因此,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仅要鼓励农户非农就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还要保障进城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39.
段跃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
在对移民补偿与安置模式涵义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补偿与安置方式适应不了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格局、复杂的移民安置形势和变化的土地制度,需要创新水库移民补偿与安置模式:一是依靠市场机制选择补偿与安置模式;二是移民与业主分享产权,建立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移民社会保障体系,规避非农安置面临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0.
基于供需平衡的农民非农就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农民非农就业模式应着眼于实现政府、企业与农民三者的联动。政府应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小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增加非农就业需求农民应提高就业能力,向劳动力市场提供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