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79篇
  免费   826篇
  国内免费   160篇
管理学   919篇
劳动科学   27篇
民族学   266篇
人才学   191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9006篇
理论方法论   1657篇
综合类   12946篇
社会学   944篇
统计学   93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72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501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723篇
  2014年   1449篇
  2013年   1164篇
  2012年   1850篇
  2011年   1923篇
  2010年   1656篇
  2009年   1648篇
  2008年   2035篇
  2007年   1553篇
  2006年   1525篇
  2005年   1353篇
  2004年   1257篇
  2003年   1133篇
  2002年   961篇
  2001年   846篇
  2000年   662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幻灭》里静女士的意义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政治理念的符号,而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女性叙事的两个极地之间的脆弱的中间地带。她三次精神幻灭的实质是她在女性自我与集体力量、在自由和规范之间痛苦挣扎后的绝望。她的悲剧结局表明作者在张扬"五四"以来的女性独立思想的同时,又对消解女性意识的新的男权价值观的认同,显示了作者头脑里的男权主义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82.
随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不满足感的增强 ,要求改写中国哲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 ,并开始尝试超越之道。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反思和检讨了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走向中国哲学“原创性叙事”的途径和方式 ,认为建立多元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通过历史时空的移动及广泛的对话参与寻求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在视域和范式的引导下获得观察中国哲学的深度视点、在领悟整体意义与深化部分研究之间形成中国哲学的良性诠释循环、追求对中国哲学的充分描述、复杂关联的说明及意义关怀等 ,对于造就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来说 ,都是非常基本的。  相似文献   
83.
84.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5.
86.
2006年5月18至19日,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界代表300余人云集苏州大学,庆祝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会上宣布了第三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结果,并对近年来取得优异成绩的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进行了表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殊荣,“科技哲  相似文献   
87.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中,从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重大发现,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相继创建,使得物理学基本观念发生了根本变革,并对一系列物理学哲学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本文对物理学革命中的哲学论战进行述评,旨在深化科学哲学界对这一时期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并以此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相似文献   
88.
主体性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它并不是哲学的全部,而是应该在唯物历史观的框架下加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吸收人类各种思想、智慧的“大”哲学,其主体仍然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的创新就是从各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9.
《四川社科界》2005,(5):43-44
3月5日《人民政协报》刊登了一些学者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评估标准”发表的意见。现将部分内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90.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