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42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377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声音     
【正】《乡愁》表达的原本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台湾诗人余光中强者要有三个基本的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罗家伦《新人生观》真正衡量我们财富的方法,是在我们一分钱都没有的时候,看看  相似文献   
42.
快消品行业的营销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渠道销售的能力,而销售人员的销售订单工作决定着渠道销售的业绩。本文基于销售行为和量表开发的相关理论,以快消品销售订单工作的各个工作阶段来设置销售人员销售订单行为测量的维度,并在各个维度下对销售人员的若干个关键行为设置考察项,力图通过这些项来测量快消品销售人员在销售订单工作的行为与能力。  相似文献   
43.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端砚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不仅喜欢使用端砚,还热衷于收藏古人端砚,他使用和收藏端砚偏重其实用价值。苏轼虽视端砚为珍宝,但他并不“玩砚丧志”,能从执着于物中超脱出来。苏轼还撰写大量涉砚诗文和铭文,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况。由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旷达的性格,后人面对苏轼遗砚纷纷铭歌咏。这些咏,不仅扩大了端砚的文化影响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苏轼与端溪砚事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4.
刘丹青《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一文(载《汉语研究》2012年第3期,以下简称刘文),在分析否定副词"不"由非叹词转化为叹词实例中,提出"否定副词‘不’,独立用作否定应答语时,不再是否定副词,已经叹词化",且把它看作与英语作否定应答语的No相当。笔者就这一问,结合现代汉语口语实际,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5.
总结了导数的几种证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了诠释。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导数的性质。  相似文献   
46.
张艳丽 《新天地》2011,(11):68-68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  相似文献   
47.
评价人与被人评价 ,是人性的需求之一。这种需求见诸典籍 ,可谓源远流长。但真正在士大夫之间形成一种表述方式与风气 ,始于汉魏而盛于六朝 ,《世说新语》多有记载。尔后两宋词人继承其风气 ,在词中也品人物 ,但在作品中形成风格特点者 ,当推南宋词人辛稼轩。文章在论述《世说新语》与宋词品人物传统与风气的基础上 ,结合作品与人物分析稼轩词品人物的三个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8.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一结束,作文考试像一颗硕大的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浪,它正成为人们的一个热门话:“没想到高考作文竟然是‘怀想天空’!这个目太抽象了,真让人不可捉摸。”  相似文献   
49.
弹性动力学反问是力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讨论了弹性动力学反问的分类和求解方法;评述了弹性动力学反问在无损探伤中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指出了地球物理中的反问存在的普遍性;并对弹性动力学反问普遍存在的难点或者需进一步研究的热点问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50.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与新课程瑚念相悖的教学现象,分析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难以实现的原因,结合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提出了创设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的几种有效途径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