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从家训文学这一特定形式,分析了隋代颜之推的文学理论思想,阐述了其文学思想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以经世致用为尚的文学观、人文合一的文学性质论和务实性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23.
先秦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着重强调敬亲。在敬亲的基础上,更有谏止的义务。在事死方面,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在孝道观上和先秦儒家是有差异的,他认为威严有慈是子孝的前提条件;在事亲方面,更加重视物质事亲,且提倡薄葬。在分析比较二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道德水平的发展现状,分析物质事亲和精神事亲在现代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孝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4.
政治认同是南北朝后期北朝中的南朝人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颜之推作为南北朝后期的著名学者,其政治认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北齐书·颜之推传》是颜之推本人思想的忠实体现,他的传记写进《北齐书》以及传记中详述在北齐时的政治经历,是其政治认同的体现。颜之推之所以在政治上认同北齐,是因为他曾受到北齐后主的重视和青睐,官阶比较高,所以有了报答知遇之恩之感,而在隋朝受压抑的境遇也加强了他对北齐的认同。  相似文献   
25.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们用于训诫、教育子孙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范、家箴、庭诰、遗训等形式。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以及书香之家、世仕之族,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孙、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6.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研究南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而《颜氏家训》中的《文章篇》中体现出来的对于文学和文章的看法 ,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来说 ,更有重要的意义。了解颜之推的文章观 ,借鉴其对文章和文学的态度 ,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家颜之推在晚年积累了一套丰富的治学体系,其治学观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中,对后世学者的学习提供了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颜之推的治学目的、治学内容、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四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治学观,并从中得出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中国学习思想史,为中国学者树立了可供参考的学习模式;二是其终身学习的思想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三是其家庭教育思想为幼儿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8.
北齐颜之推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质论上,既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既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则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29.
关于家庭教育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中国的颜之推和英国的洛克都推崇家庭教育,并且他们的观点至今在教育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颜之推和洛克家庭教育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几个仍有借鉴意义的共同观点,以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30.
《颜氏家训》为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晚年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其后人立身处世的著作。在书中颜之推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其中闪烁着不少的精彩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包括对早期教育、成年后的教育、教育方法、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性、教育的务实性、教育的环境和品德教育等七个方面的探讨,涉及到了教育的持续性、教育的公正性、教育的实用性、教育的时效性,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其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