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58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548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赵建忠 《南都学坛》2002,22(5):30-33
虽然审美研究成为红学研究的主流已是大势所趋,但乾嘉考据式的家世、版本研究仍不断成为“热点”问题,索隐和社会历史批评也颇有市场。只有从动态的文学观即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解读《红楼梦》这部作品中的地位这一独特视角,对红学诸流派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指出文献、文本、文化研究在红学中的融通与创新这一多角度研究,方是拓展《红楼梦》诠释维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92.
朱松美 《学术界》2006,(4):172-177
《孟子》诠释证实了中国经典诠释以“回归原意”与“意义创新”的统一为最终归宿,弥合了西方诠释理论中“求原意”与“求创新”的诠释张力;体现出了经典诠释的历史性特征;反映了中国的经典诠释承载着中国哲学体系的创建。  相似文献   
993.
翻译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尤其在文化全球化业已开始的今天。翻译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的双向传播模式,这就要求译者读者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反应相同或相似。以汪榕培教授《邯郸记》的英译本为评价对象,可探讨典籍翻译传播应考虑与借鉴的方面有:文化原始性与理解顺畅性的融合;诠释文化难点,通达晓畅,固守气格;简练紧凑,变换文字,意义处理得当。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质异化”的痕迹,但我们要珍视源出语文化内涵,以平等的对话处理译语与受语所传递的文化。  相似文献   
994.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总体上还是外在的,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相似文献   
995.
陈晓燕 《兰州学刊》2005,9(6):134-138
法律诠释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并没有多久,但很快在中国兴盛起来,成为了一门显学.它基于对以方法论为依托的传统法律解释的反思,突破了法律解释一味追求解释的技术性含量而不断物化法律解释主体的困境,创立了一种从主体角度切入的研究方法.而法律诠释这样一种具有本体论取向的研究方法正好切合了我国目前司法解释体制改革的趋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法律诠释理论,并对照该理论深挖我国目前司法解释体制在实践中呈现的弊端,以探求重新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司法解释体制.  相似文献   
996.
当代中国法学的流派化志趣(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流派的涌现是中国法律学人的夙愿。虽经中国法学者的多方呼吁,但法学流派的“建构”依然步履蹒跚。从对中国法学流派划分诸种观点的评析中,可以说明流派化意识是形成法学流派的重要因素。法学流派像其他任何流派的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法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哲学基础、方法论运用、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下,法学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法学应解决中国问题,法学流派的建构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学流派。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反映中国人对世界法学做出独特奉献的法学流派。这也是对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997.
论朱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和陆九渊前后有六次争论,可归约为为学之方、经典诠释、人物评价等三项内容,反映了朱陆在理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深刻分歧。朱陆之争在其后的理学进程中有重要意义,是理学理论水平的一个尺度,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对朱陆之争理论性质的诠定,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显示了明清以来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998.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文学诠释范式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9.
"诚"在杨时的理论思想中居于枢纽地位,"天人之道一于诚","诚"是合内外之道。他坚定地主张"诚"在现实生活中效果显著。在政治活动中,法度和治理技术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最根本的仍然是至诚。若无至诚,即便有好的法度和治理技术,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他对"诚"的高度重视,自然地延伸到对"直"的重视上面来,有创新性地提出"直"是"尽其诚心而无伪"的说法,并指出非道德意义的"(率)直"在工夫修养中具有有益的作用。杨时的诚论是依托解释、引证儒家经典展开的,其中他继承和发扬了二程的四书思想和经典互诠方法,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00.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经验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独立自主论断的同频共振,构成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经验形成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的百年历史实践,构成其生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经验,要一以贯之把独立自主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坚持独立自主同时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推动开展独立自主原则经验的国际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