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341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河湟文化圈中汉族一直是文化的主角之一,汉族入迁河湟地区后,在文化的叠加中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河湟汉族在重血缘的观念之下求子(尤其求生男孩)风俗较多,除传统汉族的文化因素外还有地缘影响,此观念对河湟世居他族也发生了文化涵化。本文以湟中县汉族为个案研究当下河湟人生仪礼、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求子风俗,通过对湟中县的祈嗣民俗事象描述,认识文化圈文化涵化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以其结构灵活、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郁、文笔质朴清新、表现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以湘西这块特殊地域上源远流长的楚亚文化对沈从文的熏陶、影响,来探讨他作品中显示的那种浪漫的人性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雄健的民族生命元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化视野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83.
申小红 《船山学刊》2011,(2):163-166
绍兴八年(1138年)前,南宋政权在选择都城时,朝中大臣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临安和建康两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它们都易于控制富庶的江南。经济及交通等因素不是决定两者谁作为都城的首要条件。建康的优势在进取,临安的优势在防守。南宋政权定都临安,除了实力不济与气候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深刻的文化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84.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5.
岭南人大都来自中原,他们在江河湖泊密布、四季如春的濒海地区创立了新的家园.其春节风俗多姿多彩,既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进发出南北交融、中西撞击的火花.它既秉承中原流风,又受异域文化的影响,自成一格,包容创新.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了红包,把圣诞老人换成了中国的财神爷,给民众派发利市;他们舞狮舞龙出飘色,逛花街、斗锣鼓、唱八音、办年例,万人围餐"大盆菜",充分展示亲情、族情、乡情,欢庆人性的复归,一直闹到元宵游灯屏、行通济,传统节庆的气氛相当浓烈;他们又借助毗邻港澳的优势,传递你我,向中外友人展示我们的节日文化,影响所及,五洲四海,以至周边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朝鲜、韩国,次及欧美的唐人街、中华街等,也挂起了大红灯笼、中国结、中国字画,透出了浓浓的中国年味,中国年的文化魅力,大有超越圣诞、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之势.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井石的《麻尼台》、《张八爷淘金记》等作品为对象,探讨了他的创作风格。认为作者对乡土的挚爱使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但是过于狭隘的眼界也影响了其创作。  相似文献   
87.
顾峰 《四川省情》2013,(5):28-30
无疑,这是一段困难的时期。守护人、传承人、资金、政策各个环节一直在尽力寻求链接点。无疑,这又是民间艺术涅巢的必经时期。形式、内容待解构、重构才能形成新的力量。守护“白龙纸偶”发源可追溯至周穆王时代,初期制作用木材,故称木偶,多用于丧葬陪葬;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木偶被带到四川,汉末起就具表演功能的木偶,自此演变成一种集制作、表演、舞台、音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并逐渐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88.
受顾炎武风俗观影响,晚清新史学的民史观赋予古语风俗以新意,有了民族性的内涵。以俗观史、以俗证史、以俗写史,成为邓实等人风俗著述的基本特征。同时,受英文Folklore的影响,古语民俗也有了新意。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助产士,更多指陈民间文学的民俗同样有了民族性的意涵。在20世纪前30年,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出现了风俗与民俗的混用,最终民俗胜出。然而,在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全面莅临之际,史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根性。因民族性而衍生的国家属性使中国民俗学有了独特的轨迹和品性。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婚恋风俗描写为媒介,通过对儒教文化区和非儒教文化区婚恋风俗的描写分析,揭示了民族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并进而发掘了现代小说的文化学内涵。以上述本文分析为基础,文章又对沈从文、王鲁彦、许杰等的创作动机作了另一方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90.
在近代中国法律移植运动中,各种新型法律概念生成。“习惯法”一词正是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借鉴《瑞士民法典》的产物。在现代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如何认识、界定、评价、吸纳与整合既有的本土习惯是一个重要课题。清末,“习惯法”作为法律渊源虽然在立法中确立,但由于缺乏实证化和司法化的机制,导致民商事习惯无法转化为确定的形式化法律条文,民商事习惯调查成果也被束之高阁。民国以降的主流法律理论深受德国思想影响,倾向于贬抑“习惯法”的作用。近代中国法律史上“习惯法”的命运,对当下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