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355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141篇
人才学   8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26篇
理论方法论   178篇
综合类   3098篇
社会学   481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语言风格是相对于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而言的.不同的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雅、有的通俗.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并不一定是同一语言风格,有时写的文雅.有时写的通俗.这些都是语言风格问题.但如果同一作家在同一作品中采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描写一种事物或情形,就不在再是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运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且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定型化和格式化了,通常被称之为"雅俗格".  相似文献   
12.
亨利·米勒是美国20世纪的文学奇才,他的怪异文体使他备受针砭。《北回归线》不仅是他作品思想深度的代表作,也是其怪异文化的范本。以此为视点,米勒的文体风格主要可概括为卑琐素材、污秽物象、纵情声色、梦呓意识、拼贴构造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咏桃赋初探     
咏桃赋既概括描写了桃的表征、功能和史迹,也寄托或抒发了作者的某种惑遇或情绪,表现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情景,具有某种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术水准是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本刊 18年来视学术水准为理想追求 ,在办刊宗旨、专栏设置、文章理论层面等几个方面力求所刊发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人岑参,以描写边塞的奇异色彩而闻名,而对其边塞以外的诗,人们却少有关注。实际上他各个时期的诗作,都很有特色。并且从他全部诗歌的创作来看,可以发现他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对“自然”风格自觉追求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6.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风格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代修辞学中,风格研究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对象。怎样看待风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怎样界定语言风格的定义?对此,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这将推进风格学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系统。  相似文献   
18.
<伊利亚特>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壮丽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荷马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自然物象和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人情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些特点及其较强的叙事功能,史诗明喻遂成为一种优美的语用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史诗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19.
两极交汇的张力——论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晓英 《唐都学刊》2006,22(6):99-103
中国第六代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呈现为诗意而又残酷、纪实而又魔幻、客观而又热情的两极交汇,这种撕裂感和矛盾性根源于第六代电影人自身文化定位的两难,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紧张和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