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345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135篇
人才学   9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43篇
理论方法论   155篇
综合类   2666篇
社会学   475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文学风格的地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古老且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代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十分显著和凸出的,但也呈现出泛化的特征,即主要集中在南和北两大地域风格的差异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渐趋消融,同时也在潜在强化。到了当代,却出现了多元和具象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城与城之间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形象意义的载体——映象在语言中对风格意义、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的重要影响的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地保证映象再现。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和几米 ,这两个不同国度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能在文学如此低迷的现代社会受到年轻人如此的青睐 ,其原因何在呢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人文学世界的比较 ,找寻其中引起现代人共鸣的那些元素 ,给出其作品之所以受欢迎 ,流行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15.
汪柏树     
《徽州社会科学》2005,(3):54-54
治学格言:认清全局发展动态,抓住前沿上某个没有解决而凭自己作出努力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紧扣目标,长期咬住,断其一指,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16.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救世观,在诠释理论和诠释实践中得到双重落实,也由此而使之以既不乏创新与发挥,更注重实证与贯通的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超越一般补苴拾掇的纯粹考据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血色黄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独特的表现风格三个方面,对小说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散打技术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发展机制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一个新的技术风格,是通过对以往的技术风格的辩证否定而获得的。同时,武术的开放与交往促进了散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实际存在的散打技术风格是文化整合的产物,并指出了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是束缚散打技术进行发展创新的精神锁链。  相似文献   
19.
天才词人苏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词风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为当时绮丽的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在当时和稍后却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同。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主要活跃着两类创作主体,一是以贺铸为典范的都会  名士,一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府人。他们并没有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而是沿袭原有的道路,使词的创作重新陷入艳科的泥沼中去。  相似文献   
20.
王维努力开拓诗歌创作题材 ,努力实现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改变了当时诗歌创作风格比较单一的体制。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雄浑与冲淡的意境、风格 ;边塞、杂咏诗以劲健的风格为主 ;酬唱赠答诗的语言风格大多委曲、含蓄 ,时而风格洗炼 ;送别诗包含豪放与悲慨等风格、情调 ;咏史、闺怨、相思诗呈现典雅、纤 禾农、自然等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