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8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5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49篇
社会学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包括源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社会学族群关系同化范式、权力—冲突范式,并回顾了人类学领域族群性研究的相关启示。传统的客观特征论与晚近对主观认同的强调构成了族群关系与族群性研究的两种主要的分析框架。晚近的研究,强调在民族国家背景下,考虑资源竞争和权力关系对族群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49年以来海村京族人族群意识的变化进行了考察。认为,客观文化特征的不断消退,族际交流与族群互动的日益频繁,族群认同上功利性取向的不断增加以及“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京族认同的冲击,使海村京族人的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海村京族人不得不重新利用血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来重新构建其族群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复兴京族传统文化,强化族群成员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53.
中越两国学者对"安阳王建国"汉字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存在较大差异,在构建国家认同需求下,越南积极推进骆越国族认同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骆越文化性认同,骆越文化研究产生了明显迎合民族认同的流变现象。同时,对比中国学者对相关史料的解读与研究,考证越南建构骆越民族认同的真实意图。骆越民族是周秦时期已经生活在华南地区的一支族群,与百越、百濮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渊源。骆越民族后裔现跨居于中越两国,具有相同的民族起源与文化特征,在越南国家认同建构需求的催化下,过激的骆越民族认同意识有演变成为狭隘民族主义的趋势,甚至延展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潜在阻力。  相似文献   
54.
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春秋以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形成了旱作农业、非典型游牧农业和游牧农业三种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北方地区农业类型的趋同发展与区域内部的频繁交流,是造成华夏与戎狄在族源关系上呈现复杂面貌的原因所在。晚商以来,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甘青地区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率先向游牧农业类型转型导致西戎族群最早成为威胁商周王朝西部边疆的劲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西辽河流域非典型农业类型的分化,使北狄族群出现于山陕北部与燕山南麓地带。  相似文献   
55.
史书记载的 “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6.
信仰是一种观念,仪式却是一种实践.民间仪式的社会功能在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把社会的价值灌输给个人;仪式也是演绎着社会的冲突与平衡的舞台.现代人类学通过反思仪式及其展演,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揭示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关系."纳顿"傩祭遗俗,不仅仅是人神共舞的民间舞台,它还是民间底层社会资源、权利、公共空间、经济利益等分配、再分配的博弈场域;这里也是乡民社会秩序整合与调适的平台,是民族文化传统延续、再延续的生命场.但是,在一种全球化话语的背景中,变适毕竟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57.
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并分析了老挝民族识别与划分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中老两国不同的民族识别和划分标准进行对比 ,认为中老跨国民族或族群若按中国的划分标准为 11个 ,若按老挝的标准为 16个。根据作者的识别和划分 ,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中老跨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族群关系。最后 ,作者还就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8.
“族群”概念、译法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thnic group是西方人类学者数十年前才发明的词汇 ,有人将它译为“族群”,于近年引进中国 ,为时虽短 ,却炙手可热 ,盛行学坛。该词内涵复杂 ,说法不一 ,若能从译名方面加以规范 ,将对学科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9.
巴斯对于族群的边界、族群认同及族群间的互动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族群是社会建构的,调查群体的实体和意识形态时注意力应该聚焦于群体边界,并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认为族群认同的形成贯穿于吸纳和排斥的关系过程中。其对于巴斯的观点也作出了具体而详细的梳理,看到了田野调查对族群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他将富尔人和巴加拉人的族群融合与拉迪诺人和土著印第安人的相互排斥进行对比,并通过民族性的原生论和工具论进行充分解释。  相似文献   
60.
台湾客家精神特征的形成,来自客家族群开山拓土的迁徙历史和悠久的文化记忆,又可追溯到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底蕴。透过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在铭记故乡的祖根文化记忆、传承耕读文明的客家庄生活方式以及坚守客家的语言、族谱和民间崇拜等方面,都可寻觅客家族群生活中保留的河洛文化遗风,也由此见证了客家“根在中原”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