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0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480篇
劳动科学   268篇
民族学   206篇
人才学   203篇
人口学   113篇
丛书文集   1987篇
理论方法论   372篇
综合类   4554篇
社会学   758篇
统计学   58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601篇
  2013年   560篇
  2012年   673篇
  2011年   758篇
  2010年   841篇
  2009年   912篇
  2008年   1056篇
  2007年   761篇
  2006年   776篇
  2005年   615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381.
理性或非理性?——试析目前农民人情消费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中的人情消费之风日盛。本文试分析以下问题:农民人情之风从何而来?人情负担何以日益沉重?农民为何不停止无止境的人情消费,他们是无理性的"小农"吗?文章认为,目前农民人情负担加重是他们社会网络普遍扩大的直接结果,工具主义对人情交换的渗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情之风,农民的行为并非没有理性,它涉及道德考虑、工具性和情感因素,体现了一种追求行为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社会理性"。  相似文献   
382.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与政府博弈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农民市民化中的农民是富有理性并非常讲究实际的.在选择迁居城市成为市民或继续留在农村保持农民身份时,农民都表现出他们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影响农民的决策而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起着明显的推动或抑制作用.我们可以把农民市民化看成是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一个上下博弈问题.最后的均衡是政府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吸引"性政策,让农民迁居城市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383.
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贫困地区农民群体的不同层面探讨了信息需求差异,并将不同类型的受体对待信息的态度和利用信息的效率进行了评估,为信息传播主体进一步搞好农村信息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对信息扶贫和科技扶贫的不断规范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84.
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评价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现有的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进行了评价分析,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建立相对独立模式的农民工人社会保障体系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85.
将农村小额信贷引入生产函数,选取1988-2009年的年度时序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民人均总收入、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三者间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彼此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对结果逐一解释后,提出了提高小额信贷绩效和改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86.
以宝鸡模式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年轻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低,同时新农保针对年轻农民的政府服务现状不佳,进而通过对新农保供需双方供需差异分析得出,年轻农民在新农保养老待遇、转换衔接体制、经办服务三方面不能得到满足是其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以确保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87.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建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的生态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是包含着理性消费、安全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我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建构农民生态消费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其影响;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当代农民的生态消费模式:包括培养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念,促进其消费行为转变,提升其消费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态消费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民生态消费物质基础等内容。  相似文献   
388.
产权强度与农民的土地权益:一个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经济制度,但产权的不同形成方式隐含着不同的强度。产权强度决定着产权实施,是政府代理下的国家法律赋权、社会规范与产权主体行为能力的函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重点在于改善法律赋权的非歧视性、农民行为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对农民权益的认同与尊重。  相似文献   
38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培育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对建设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0.
目前,有关农民组织基本理论方面的"原子化"、"不善合"之说屡遭责难,究其根源在于该学说所使用的概念不能准确表达它的"制度缺陷使农民合作不能"的思想内核,导致另一些学者误以为它是在错误地批判中国农民缺乏合作性格与合作能力,从而提出与之相对立的"中国农民宜分宜合,一切以利益为导向"的新观点以示批驳。对新农村建设农民理事会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民能否较好合作同时受到制度与利益的双重约束,表明争议双方实质上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因此,应当抛弃"原子化"、"合作能力低"、"不善合"等不恰当或有歧义的概念,代之以"社会化小农"、"利益决定合作偏好"、"制度缺陷使农民合作不能"等为核心概念或命题来构建农民组织理论新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