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8.61%的大陆高山族人口聚居在河南省邓州市。作为一个移民群体,邓州的高山族在近三百年的落籍垦邓期间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邓州化”乃至“大陆化”的多重本地化过程。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使得邓州高山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它在1983年以来的族群性重建,又验证了一个弱势移民群体经由想像、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 相似文献
32.
33.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规训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它塑造了个人。规训教育的目的是以规训为手段,生产出符合制度需求的个体。日据时期,日本当局为了巩固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在高山族地区设立日语传习所、"蕃人"公学校及"蕃童"教育所等,试图通过教育手段向台湾高山族灌输日本国家意识,改变高山族固有的语言及风俗习惯,生产出"驯服"的肉体,以服务于其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操纵规训之术的意图不仅是达成肉体的顺从,更是通过重新建构高山族身体以达成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教化及塑造。依靠国家权力的输入,透过教育对台湾高山族进行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企图实现"同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34.
35.
林钰琼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80-90
基于福建华安高山族传统舞蹈发展过程的分析,解释高山族人演出时对舞蹈的热情与日常生活中对舞蹈的疏离这一强烈反差,并用莫斯的“总体社会现象”观点来解释反差中不同面向的关系及其作用。以高山族舞蹈为主的文化展演,是在民族工作和对台工作背景下政治、经济、亲属关系、生计、审美、身体等各种关系的叠加和呈现。研究发现,不同力量在各种节点上对舞蹈发明或表达的意涵和关系,会成为下一次进行意义生产的前提而非否定的对象,通过展演将原本积累的意涵同时表达出来。本案例有助于我们在经验事实基础上反思各族人民在具体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6.
《琼州学院学报》2015,(6):47-54
黎族与高山族两个民族的舞台道具舞蹈历史根源相似,宗教色彩浓重,律动方式简约,故事情节淡化,舞蹈道具均以竹木道具为主;发展过程中均接受了外来宗教礼乐文化的影响。但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文化环境的不同,黎族道具舞蹈受中国大陆文化影响较早,程度较深,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文化工程之中,通过对既往形态的扬弃,实现了现代转换,再生态民间舞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山族主要人群,无缘经历这种舞蹈与社会同步的演变,其舞台道具舞蹈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仍处在游移的状态,虽然产生了少数高质量的艺术成果,但大多数舞蹈只是稍作队形或动作上的改编,依旧表现出原汁原味的文化守望。 相似文献
37.
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的土著民族认为,孪生子的出生是由神灵或者熊(森林之神)使妇女怀孕所致,孪生子身上具有神圣的成分,具备与神灵世界沟通的能力,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而台湾高山族认为,人类只能一胎一儿,生双胞胎是灾祸将至的凶兆,孪生子是他们的禁忌,必须将双胞胎杀死并举行复杂的禳灾仪式。二者对于孪生子截然相反的观念,其产生的根源实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8.
詹贤武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4)
从血缘关系渐变为地缘关系,是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趋势.两族的传统社会组织在地域界限的划定、社会组织的构成基础和部落决策层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证明两族间有着相近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