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362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41.
明传奇中的包公戏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塑造的包公形象却十分鲜明。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继承了元代包公戏中包公的清正廉洁、机智善断等特点,同时又有新的艺术风貌:包公形象渐趋神化,其权力被无限扩大,成了正义和公理的化身。同时,作者又赋予了包公更为贴近生活的普通人的性格,使其在戏中显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442.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43.
元代水浒戏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水浒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篇小说《水浒传》的成书有重要影响。前人已经对元代水浒戏和《水浒传》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作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本文对人们研究的某些结论作些检讨,旨在促进元代水浒戏和《水浒传》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444.
中国鬼戏中大多数公案剧往往以戏曲舞台为“道德法庭”,以幻想中的冥官和理想中的清官为这特别法庭的法官,以“业报”为原则而惩恶赏善。众多的鬼戏中,神鬼均被描写得十分清廉,戏曲中的阴曹地府为以们提供了讲理的地方,只要有理在握,即可得到阴司的支持和帮助。理想中的神祗和清官对恶者无情,但对善良的人们和受欺凌的弱者却充满同情。鬼戏中惩恶赏善的类型有:为受冤者报仇雪恨,使不该死而死者还魂,使善者增寿,使善者子孙通达富贵,使善兽转世为人,使善者升天等。鬼戏所张扬的业报思想大多表达了戏剧作家的憎爱情感,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良好愿望,但也确实包含了一些消极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5.
北方面具文化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面具文化是北亚、东北亚众多原居住民族固有的信仰文化特征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在北方原始文化遗存和岩画中,假面造型艺术或实物屡有发现。我国古文献《山海经》、《白虎通》所载“九面人首”、“人面鸟首”、“其人翕形”,恰是北方古人类习用的民族徽记或原始宗教行为的某种假面造形反映古人原始崇拜与信仰心理观念。北方面具形态,可分为萨满祝赞面具与各民族民间娱乐欢舞面具两大类。这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蒙族、满族中,均可见到。了解分析满族及其先世传统的面具舞蹈的传承与演进状况,特别是《清史稿》所述面具舞的特征以及后来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情况,对于深入探考北亚和中国北方面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6.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与院体画(或称作家画)相对的文人画或士人画体形成于北宋.北宋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在创造了"文章之余事"的"以文为诗"的宋诗体;同时也以书画为诗余,创造了以诗为画的"墨戏"一体.以苏轼为领袖的文人画群体超功利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活动,使"墨戏"形成北宋的士人画一体.  相似文献   
447.
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以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处于现代审美语境下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产生的背景、存在价值、发展困境与脱困出路,思考创新性传承与发展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与语言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蕴与艺术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壮族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山歌文化与其制作工艺、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相结合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呈现。现代审美语境下的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面临诸多传承与发展困境,在传承人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市场化所带来的公众娱乐方式多样化以及稍显滞后的对外传播机制等都让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亟须寻求自身新的出路。传承与发展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必须以创新为基点,促进其数字化与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积极创建壮乡文化品牌。对现代审美语境下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大众从现代审美角度认识并了解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内在价值,提高全社会对该戏曲种类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文化优势与魅力。  相似文献   
448.
449.
针对学界"怀旧的后现代主义"的提法,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文化和理论界的"历史转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呈现出的怀旧特征。进而论述后现代主义对待历史和传统的态度与立场。后现代主义者并非一味鼓吹"历史虚无论",也不是单纯地为怀旧而怀旧。在借用历史和传统时,他们戏拟与反讽并存,历史的救赎意识与反思精神同在。最后以英国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叙事为理论模型,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再现历史的政治。  相似文献   
450.
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西秦戏,源自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和学术研究价值。西秦戏能够根植广东,原因有三:首先,西秦戏传入之初,广东还没有成熟的纯方言戏剧;其次,明清两代,官话的推广,使得官话念白、官话行腔的西秦戏可以被广东的观众欣赏和接受,而海陆丰方言中的文读音与西秦戏所讲的官话的相似,为当地保存西秦戏成为可能;再次,与北方"听戏"的习惯不同,南方一开始走的就是唱、做并重的路子,形成了南方观众"看戏"的习惯,即使有部分语言障碍,也不妨碍观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