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8月21日晚,由青岛啤酒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主办、青岛交响乐团协办的青啤地产之夜旅德钢琴家徐牧钢琴演奏会在青岛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恰逢青岛啤酒节和青岛音乐节两大节日,徐牧——这位青岛籍的最具天赋的钢琴新秀,给家乡乐迷送上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清凉之夜。  相似文献   
23.
赵树理和孙犁均是延安文坛的代表作家。与“五四”一代作家相比,他们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文学自身的传统。在创作主题上,他们坚守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而来的道德伦理和性情本色。在艺术方式上,赵树理主要将传统的话本评书资源纳入小说创作的现代建构;而孙犁则将古典诗词散文的审美格调和韵致作为小说创作的内在诉求。不同的路径选择带来了两人不同的命运变迁。  相似文献   
24.
朱国松 《理论界》2005,(11):145-145
中国古典风油画吸取了欧洲古典主义绘画精华并予以创新,讲求构图均衡稳定、造型完整严谨、手法精细微妙、色彩节奏和谐,在精神上追求高尚、典雅、宁静和理想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25.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26.
马尔库塞在其文化批判中,把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深入到文化评价,形成了特定的高雅文化观,认为高雅文化具有否定性、超越性的特征,因而是真正革命性的文化,是判断各种 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准.从高雅文化的标准来看,资本主义流行文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化体现,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降低并消解人们的主体性、批判性来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辩护性的非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借鉴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可获得两个启示,一是在推动文化大众化的同时必须防止文化的过度市场化和庸俗化,特别是要防止通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吞噬;二是在同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应当自觉意识到西方流行文化的资本主义本质并防止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  相似文献   
27.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2008·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科学发  相似文献   
28.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世界文学名著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深刻反映了俄国19世纪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现实,同时又塑造了经典而迷人的人物形象。初读小说,我便爱上了安娜的的高洁、坚韧和真诚。安娜的行与思、乐与悲也几乎都传及我身。毫无疑问,安娜·卡列尼娜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中最迷人的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29.
曹勋为北宋末年慢词大家,其词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融入了自我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趣味,含蓄典雅,推动了文人词的雅化。内容上以士大夫的高情雅趣修正花间绮艳题材,以词言志,使词向风雅精神回归;艺术手法上以才学为词,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与时代风尚、本人丰富的学识、艺术趋尚及其父曹组的创作命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而在高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对于应对这些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