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9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贞观六年的金秋七月,大唐天子李世民在丹霄殿设宴,与近臣饮乐。席间,和自己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咬起了耳朵:“我说,这伙大臣里啊,有个叫魏征的小老头,如果我不听他的进谏,他就会拿架子不理我,你说这是为啥?”当事人魏老头就像耳朵长了腿似的,立刻凑了过来:“我进谏就是有意见,您意见都不肯听了,我还搭理您,您就真要自行其政了,我这是沉默抗议。”  相似文献   
12.
魏征的道教美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贞观名臣魏征是由道士入仕的政治家。因而 ,他的基本思想和治国方略中也体现出道家、道教的审美心态和价值标准。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认为魏征的美学思想对于初唐道教史和唐代美学思想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魏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诤臣。他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对唐太宗有深刻影响,成为唐太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了尽快医治隋束战乱所造成的创伤,使新建文的唐王朝政权得以巩固,他向唐太宗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意见和建议,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镜     
魏征死,太宗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15.
<魏郑公谏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唐代名相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诤谏与奏对的书籍,然此书在北宋以前书目中都未见记载,南宋以后突然出现.文章从有关<谏录>及其它类似书籍史料记载入手,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笑汀 《老年人》2009,(4):42-42
东汉王符《潜夫论&#183;明暗篇》之“君子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不过,千载之下,将这一名言诠释得最精当的应该还是唐朝人魏征。《资治通鉴》载:“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请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  相似文献   
17.
作为被后人誉为"千秋金鉴"的著名谏臣魏征,辅佐唐太宗成就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其"慎刑恤典、力戒任刑"的民本主义执法思想对唐代"法良政善"的贞观盛世局面之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而且对现阶段我国行政、刑狱等法制建构与完善具有重要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给领导当参谋、提建议,只要你有真知灼见就可,你看诸葛亮、魏征就是。"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想给领导当个合格的参谋,仅有真知灼见还远远不够。诸葛亮、魏征等给领导当参谋之所以成功,客观地说,一半归功于他们的建议确属正确、高明,另一半当属幸  相似文献   
19.
“贞观之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盛世时代。对于魏征在“贞观之治”中的功劳,唐太宗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可以说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劝谏,规避了唐太宗的一些过失,把唐代逐步引向盛世。魏征的直言劝谏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官德。探讨魏征的人品官德所彰显的治国平天下的深邃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振旭 《领导文萃》2013,(23):96-97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拨乱反正,刚坐稳位子,就开始了内部人员的整改与肃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