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4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425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一般认为由于战乱的原因使得魏晋南朝包括陆路在内的各类交通建设遭到巨大的破坏,但事实并非如此.正是由于该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促使各统治者致力于各自区域内的交通建设,从而在魏晋南朝形成了以建康为中心和各州治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宋书·州郡志>不但勾勒了这个交通网的具体情况.而且留下了详实的道路里程记录,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62.
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士人个体生命价值意识觉醒,面对建功立业与时光易逝,身怀异才与明主难遇、知音稀少,政权易代、杀戮异己与名教虚饰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魏晋诗人的感伤之情挥之不去.他们摆脱感伤之情的途径大致有:以时不我待的奋进精神鼓吹功业,抑止感伤;以宴乐、叙友情、怡情山水、游仙来淡化感伤.  相似文献   
63.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地域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颍川士林之风,概而言之,有六个方面: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的政治态度;崇尚名节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上下求索追求贤能的探索精神;团结合作共赴时艰的奋斗精神;注重文事热心教育的文化传统;重视教化以德感人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4.
65.
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哲学中精神自由的代表,具有自由自在、自至而成、自然而然、自性逍遥的特征。“神人”观念在被道教用来深化方士的神仙思想、构建游仙思想时,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由于道教理论基础的先天性不足和宗教实践方式的可验证性,游仙思想最终走向了破产。但“神人”观念却由此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层面对魏晋时期的精神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  相似文献   
66.
汉魏之间的文学史和思想史构成一种互动,其结果是古典抒情诗在知识系统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以拟代诗为核心探究魏晋文体论和文人论的内涵,指出一般所谓的"人的自觉"是文人集团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不应该局限在近代人文主义观念下理解,而"文的自觉"是特殊的文人生存空间的符号化结果,拟代则体现出文人对自己已经历史性置身其中的空间地适应;在赠答诗的分析中进一步涉及魏晋文学空间拓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啸咏     
魏晋士人雅爱啸咏,与饮酒、服药、围棋、发散等一样,啸咏亦为魏晋风流的主要标志之一。所谓啸咏,俗称吹口哨。具体地说,啸咏之“啸”,即指缩口撮唇提丹田之气所发出的自然之声;啸咏之“咏”,即指延长声音。故啸咏又称长啸,特指一种抑扬顿挫、起落有致、宛转连绵的口哨声。因其往往合乎音律,又别称啸歌或歌啸。魏晋人论乐,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因为其渐近自然之故。而啸咏以其纯任自然,不借它物,心有所感,撮唇为音,正适于士人放情肆志,逍遥己心,故深为士人所爱。在被称为“中国的风流宝鉴”的《世说新语》一书中就多处记载了魏晋名士的啸咏…  相似文献   
68.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哲学思潮,它崇尚理性思辩,追求人性“自然”,开创了一代哲学新风,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时代风潮,它在扬弃儒学的同时更闪耀着人性发现的绚烂光芒。  相似文献   
69.
自汉武帝限制封国势力以来 ,最早对西周封建表示肯定的是东汉末年的司马朗。不久 ,董昭又提出“修古建封五等” ,但其真正目的在于突破汉代异姓只能封侯的限制 ,为曹氏代汉铺平道路。直到曹魏后期 ,随着门阀势力的膨胀 ,才有人主张从藩屏王室的意义上实行封建。受这些议论的影响 ,司马氏在禅魏前后进行了三次分封。但这些分封最终并没有起到藩屏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分封制与现行的郡县制和都督制有着深刻的矛盾 ,难以彻底实行。真正加强宗室力量的措施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 ,是曹魏后期开始推行的宗王出镇制  相似文献   
70.
魏晋名士与伊壁鸠鲁学派都重视追求个体快乐,但是,他们在产生背景、生活方式与哲学基础这三个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这两个群体能够被人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