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5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 Tale.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以来,时间观念的嬗变已经成为儿童魔幻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段。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的嬗变主要指传统时间观念的嬗变,即时间不再呈现出线性的变化,时间可以延长、停止或倒流。另外,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不同,时间体系也可以共存和转化。在主题表达上,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的史诗性效果,表达了成长的变化,体现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的人生意义。20世纪以来的文论在探讨时间嬗变的概念时,多指心理时间的变化和文本时间的跨越性,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的嬗变很少被谈及,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从创作角度来看,作者围绕着时间观念的嬗变能够创造出各种情节曲折,充满悬念的故事,并发掘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嬗变的新思想和新内涵,增加儿童魔幻作品对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的魅力。  相似文献   
34.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坛一部大放异彩的佳作。在这部作品中,汤婷婷运用变现实为梦幻、时空交错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夸张、荒诞的描述,创造了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神奇的现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充分体现了极具震撼效果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5.
西方哥特小说与中国新时期的魔幻写作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它们在作品中都渗入了许多神秘因子,而且以感觉、氛围、想象和意象等方面来表现作品的神秘意蕴,在这点上它们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由于哥特小说更多的是为反理性而神秘,因此比起中国的魔幻写作来,便少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36.
《哈7》两个中译本在魔幻文化意象——生态魔幻文化意象、物质魔幻文化意象、社会魔幻文化意象和咒语文化意象的翻译上,彼此有着不同的特色,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37.
贾平凹对商州情有独钟。近年的小说创作,虽仍写商州,然无论思想意蕴、美学追求都有所变化,表现出对传统的反叛倾向。本文正是以《五魁》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切入口,对贾平凹小说艺术的蜕变作了深入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38.
贵州彝族地区的《支嘎阿鲁传》是集神话与传说为一体的长篇英雄史诗,是南方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史诗中把民族英雄支嘎阿鲁理想地塑造成了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文明礼貌、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人。史诗以万物有灵观和泛神论作为心理基础,通过神魔、幻化、巫术等艺术手段造成扑朔迷离的虚幻意境,这正是魔幻美这一艺术手段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神奇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39.
40.
从莫言先生作品创作风格上来看,极为重视作品所能够呈现出的表达意义,曾在农村居住20多年,深知农村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习惯性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各类型人物的人性;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意识主流小说载体以及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幻觉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风格。其中“魔幻性”是莫言先生作品鲜明特征,不受形式拘束的叙事艺术风格,自幼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使得个人创作手法极具梦幻色彩。基于此,通过分析莫言《生死疲劳》,探究作品中所讲述的寓言故事,以魔幻性的民间叙事视角描写现实,真正了解《生死疲劳》本体意义,进而切实感受中国农村社会充满苦难变迁历程以及中国农民顽强、乐观面对生活困苦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