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235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4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164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2600篇
社会学   216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是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容和饶恕的世故老人……其实并不尽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2.
王雅莉  秦彪 《城市》2012,(1):12-17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辽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导下,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笔者运用1990年~2009年的20年数据,证实了辽宁经济依存于金融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3.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12,(6):21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文学家鲁迅的生存观◎人总爱跟别人比较,看看有谁比自己好,又有谁比不上自己。其实,为你的烦恼和忧伤垫底的,从来不是别人的  相似文献   
164.
周琛 《职业》2012,(35):154
鲁迅的小说在具体形象的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我们当代文学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本文分析了鲁迅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国家于2010年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使教师的职业素养再度引起公众的关注。文章将其归结为"敦品"、"业精"、"敬业"六个字,并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教师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6.
社工C问:社工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时常常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彰显自己的专业性和独立性?答: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领域并非天然就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工作起源于对妇女、儿童、长者等的个案探访服务,最初并未涉及司法矫正领域。  相似文献   
167.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跆拳道品式与武术竞赛套路的基本概况、技战术特点、价值取向和礼节礼仪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并对其各自特征进行分析,为武术项目的推广和武术竞赛套路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8.
《东岳论丛》2016,(12):69-75
在莫言的鲁迅阅读史和文学阅读史中,对于《铸剑》的评价最高。鲁迅的“铸剑”描写对莫言的“打铁”情结影响深远,“铸剑”是叙事的缘起也是显示人物命运的有效载体,“打铁”是叙事的语境也是延伸人物命运的有效场景。尤其在《姑妈的宝刀》和《月光斩》中,不仅有外在形式的移植,更有内在思想的启示。鲁迅的“复仇精神”转换为莫言的“生命伦理”,生命主体从“生”的“对立”到“死”的“一体”,从“复仇”起始至仇恨消弥,实现了对“复仇精神”的阐释、解构和发展,而其中又深刻蕴含着对“自我”的“憎恶”。从鲁迅到莫言,不仅延伸出鲜明的主体意识,而且可以寻绎出现代文学精神在当代的传统性延续和创造性转换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9.
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仪式意象书写作为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是文本意义赋予和内涵阐发的途径。小说《祝福》以祥林嫂的现实存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存在为视角,以仪式意象为载体,通过仪式描写来审视祥林嫂的存在现实,直抵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伦理与现实遭际。《祝福》的仪式意象书写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人吃人的普遍社会现象,揭穿了作为被"吃"者的虚幻自我存在感和自我维护方式,表达了对人的二律背反存在和"圆满存在"的探寻和追问。鲁迅通过仪式意象书写表达了对旧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170.
谭桂林 《东岳论丛》2012,33(12):21-26
鲁迅的个人信仰乃是由他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形成,与他的血肉的生命体验丝丝相连.这种熔铸着个体生命经验、散发着血肉气息的精神基础保证了鲁迅信仰的纯粹性特征,也说明了鲁迅从“进化论一尼采主义”的信仰者前进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一种内在血脉相连的发展式的衔接,而不是断裂式的或者转折式的衔接.它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事业中获得了一份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