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0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6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78篇 |
理论方法论 | 27篇 |
综合类 | 155篇 |
社会学 | 12篇 |
统计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中国城乡消费鸿沟变化趋势2001—20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
根据2001和201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对比两个年度城乡居民耐用品拥有率和购买意愿,发现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城乡鸿沟明显缩小,这既表现在现有耐用品消费方面,同时更为突出地反映在耐用品未来消费趋势方面。表明耐用品消费的城乡鸿沟已经缩小,而且还将进一步缩小。可以预测收入增长的小城镇和农村居民将会成为与城市中产阶级同样重要的内需拉动力。 相似文献
82.
张新红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0-27
鉴于数字鸿沟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典型的问题导向特征,因此在选择和构建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时应更多地考虑它的适用性。一般来讲,选择和构建一种测算方法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这种方法体现了数字鸿沟的四个质的规定性——数字化、差距、比较、扩散与应用;其二,这种方法能清楚地回答关于数字鸿沟的三类问题——现状、趋势、对策;其三,这种方法符合三个基本原则——理论通用、内涵直观、数据完整。 相似文献
83.
洪兴建陈雄强陈秀红陶仁杰 《调研世界》2023,(11):36-46
本文以杭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老年人对数字化生活的满意度及需求类型,探寻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当前老年人群使用智能化产品的比重不大,且使用人群的使用频率较低、使用障碍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功能适用、使用简易的适老产品,以及家庭、社区和政府有针对性的指导帮扶,能极大提高老年人数字化生活的满意度。从数字化生活的需求类型来看,一键服务模式、晚辈指导使用、社区组织培训、网络安全和家中装有宽带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必备需求,志愿者指导和政府政策优惠属于期望需求,而终端设备的相关质量是提升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政府、社区、企业、老年人自身四方协作,形成跨越数字鸿沟的多元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4.
张桂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6)
数字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等特征。数字文化已成为数字技术文明的思想基础,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数字技术文明的发达程度。而数字文化鸿沟又造成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挑战,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以及新文化病的产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障碍。数字文化效应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智力支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文明理念的转变,即加强数字技术的协调与人的自由发展,以数字技术文明为数字技术的可持续性提供支撑,优化制度环境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保障。数字技术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和着力点,都在于用数字文化去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5.
蔡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6):200-202
公众信息是为维护公众利益,实现公众需求的信息。它是一种公共的信息资源体系。公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是动态的过程,多种因素参与其中,而典型媒体构成的相应媒体时代对公众信息的影响极大。分析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自媒体三个典型时代公众信息的传播特征,对于探讨公众参与信息全过程,并将之推向平等化透明化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信息化:中国跨越"数字鸿沟"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化浪潮汹涌而来,"数字鸿沟"迅速凸现,中国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就必须跨越"数字鸿沟".为此,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基础,充分认识信息的特征及其在复杂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同时要加强中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国家高级互联网的建设以及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扶持政策等. 相似文献
87.
罗昕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118-121
假如电脑便宜到任何人都买得起,数字鸿沟就会消失吗?当今,数字鸿沟与Negroponte提出的“100美元笔记本电脑计划”产生了很多争论。在本文看来,即使拥有硬件设备或者有使用互联网的条件,消除数字鸿沟也不容易。如果旧的分化没有消除,即便更低的电脑价格也不能消除数字鸿沟,还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需要考虑与探究。 相似文献
88.
基于网络社会的代际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代际特征的研究置于网络社会这一现实背景下,就代际数字鸿沟、代际知沟及知识反哺等特征作了初步探讨,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9.
数字化社会不断更迭发展,老年群体却因数字技能缺失而深陷数字鸿沟,导致其数字社会融入困难这一问题愈发突出。基于此,研究在梳理老年人数字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并整合SOR理论和期望不一致理论,构建以“刺激因素—机体中介—反应行为”为逻辑主线的理论模型,并依托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老年人的使用感知、使用态度等机体范畴变化受外部刺激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数字社会融入困难行为受机体范畴变化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不断优化刺激因素,给予老年群体支持与鼓励,帮助其树立对于数字社会的正面感知,以期减少数字社会融入困难行为的产生,实现从“阻老”到“助老”的转变,切实增强老年群体在数字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90.
刘新全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3-18
电子民主的消极效应主要是容易转化为不民主或专制、情绪化民主或无政府状态,其根源在于数字鸿沟和信息失真问题。克服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问的互补作用,加强教育普及和技术实践以及相关制度建设;对于信息失真问题,需要从调整信息结构,提高信息质量,保障信息安全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