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由于某些史书的原因,黄兴在粤桂滇边的革命活动中的作用显然被低估了.低估的原因在于以阶级成分论英雄,不明了黄兴钦州一行的重要性;以成败论英雄,没能给黄兴的这次革命活动一个正确的评价.综合当时的复杂形势与黄兴的实际作用,我们认为,黄兴实为这一时期革命真英雄、革命真领袖. 相似文献
52.
1912年9月11日至10月5日,黄兴进京晤袁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的焦点事件。袁世凯邀请黄兴北上的动机在于营造南北和解的征象,并调和革命党人与北洋政府当局的关系。随着政局的转变,黄兴从起初犹疑转而决计北上,期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进京的25天里,黄兴为化解各派干戈而奔走,促成赵秉钧内阁建立,邀请国务员加入国民党,并同袁世凯在形式上达成了"八大政纲"。黄、袁会晤使得共和元年一度在表面上呈现出各方协商合作的氛围,且有利于国民党党势扩张。但各方政治力量的介入,使得矛盾与暗斗的伏笔不断显露与升级,民初民主政治终致流产。 相似文献
53.
54.
李卫东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从政治现代化(政治、国家、军队);经济现代化(产业、农业);和教育现代化(人才、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黄兴的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55.
56.
黄兴是中国推翻君主专制,缔造民主共和国的时代伟人,是和孙中山并列的开国元勋.但是对他的评价长期以来却争论纷纭,莫衷一事.如何正确评价黄兴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7.
黄兴是辛亥革命史上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领袖,人称孙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这位饱读儒家经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贯中西的学者误解为一个没有理论、没有理想的单纯的“实行家”.本文从三民主义理论、建党理论、军事理论三个方面论述了黄兴对辛亥革命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8.
1911年10月5日,即辛亥革命前五天,黄兴致信武昌革命党人吕志伊,谈到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设想:今汉阳兵器厂既归我有,则弹药不忧缺乏,武力自足与北部之兵力敌。长江下游传檄可定。沿京汉铁路以北伐,势极便利。这一年四月以来,黄兴组织 相似文献
59.
黄兴和陈其美是"多年患难之交",辛亥之役前后,两人意见一致,交谊甚深;但至癸丑之役后,黄、陈政见发生严重分歧,感情几近破裂."宋案"以后"武力讨伐"和"法律解决"的反袁方略都是对中国国情缺乏认识的错误选择.癸丑之役是一种冒险主义行动,黄兴反对冒险主义,不应受到指责.陈其美总结和反思癸丑之役,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孙中山重建中华革命党,竭力推颂孙中山的权威主义,与黄兴的非权威主义尖锐对立,彼此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这是黄兴和陈其美这对"谊逾骨肉"的"患难之交"走向分裂的重要缘由.但黄、陈反袁目标一致,陈遇害后,黄诚挚地表示了对这位故友的伤悼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60.
1911年,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三二九”起义失败,有一位同盟会会员冒着生命危险,将72位烈士的遗体收殓后葬于黄花岗。他就是潘达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