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1篇 |
人才学 | 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38篇 |
理论方法论 | 41篇 |
综合类 | 488篇 |
社会学 | 82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含菊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3)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2.
张凌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47-52
延安时期,在革命队伍中存在走出家庭、追求信仰、投身革命的女性作家群体。在这一群体成员的革命书写中凸显出近乎于宗教虔诚的革命领袖崇拜倾向,其精神构成中内涵着强烈的领袖情结。在延安女作家的领袖崇拜话语中,可以梳理出情感逻辑、信仰逻辑和神秘主义逻辑的非理性因素。处于政治权力边缘的延安女作家,为了获取自己的精神价值,借助于革命叙事有限地、部分地实现了介入公共政治生活、间接获取政治权利的欲望;她们对于领袖人物的崇拜与书写,是革命阵营内部权力分配不均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14.
李享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129-133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众多女作家投入到新市民小说的创作中。这些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新市民小说创作在大上海名噪一时,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与女作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价值观念有很大关系。在她们的作品中有一类独特的女性形象——家庭女性。在女作家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下,在当时上海特殊的文化语境影响下,这些家庭女性在家庭身...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南京女作家雪静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不久前.省“五个一工程奖”颁奖.她的官场小说《夫人们》再获殊荣.她成为连续两届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南京作家。 相似文献
16.
台湾自80年代以来,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体现出以群体觉醒的姿态,由闺阁走向社会,由依附走向独立,传统意识淡化。女性主义意识高扬。尽管如此,它并没有远离婚姻、家庭这一女性文学的世袭领地,婚姻自主仍然是女作家们不懈的追求。不过,此时她们的生活视野开阔,文化素养精深,见事方式深刻,不再把自由恋爱、自主择婿当作争取婚姻自主的全部内容。因此,同样是婚姻题材,她们不象言情作家那样热衷于女性婚前的恋爱活动,即使有这方面的描写,也不带梦幻色彩,而是将女性在恋爱生活中的真相现实主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们也不象新闺阁作家那样平面地展示女性的婚姻悲剧,期待别人救援,而是深挖造成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女性自身的悲剧根源,并努力向社会开列出救治的药方。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后"学这一崭新的理论流派也应运而生,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正顺应了这一后学理论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更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8.
江玉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5):13-20
黑人音乐是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更是流散黑人的灵魂。黑人音乐在生成过程中以音乐的形式记载了流散黑人的种族经历,表达了他们的非洲记忆。黑人音乐在西方社会呈现的双重意识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映了黑人音乐在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困境和张力。因为西方社会的单一文化特性强调催生了当代流散黑人的认同意识,但黑人音乐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又决定了它在流散黑人的认同性建构上的"拱形"非洲主义,既疏离于西方社会寻求精神家园的异质与回归,又并非真正回归非洲主义,表征为一种认同过程中的乌托邦主义。 相似文献
19.
李贵琼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74-17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霞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3,(12):136-137
《紫色》讲述了被剥夺了自由平等权利的黑人女性奋斗和成长的故事。她们为了权利和尊严而与现实斗争,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最终赢得幸福和成功。本文重点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西丽的成长过程,深入探讨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