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324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1187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刘小华 《云梦学刊》2009,30(4):72-74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提出过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思想。他们的赶超战略思想有很多相同点;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不同。各自追求的赶超目标有别。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2.
建国以来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从总体上可划分为"艺术化"和"社会化"两种。"艺术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社会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取向。文学价值是一个多元价值系统,相应的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无疑也是多元的。"文学化"批评和"泛文学化"批评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3.
“双师型”人才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具有教师资格和能力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就“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培养途径、素质要求提出了看法。基于社会对专业“双师型”人才需求发展的需求,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实践,指出了“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内涵,提出了“双师型”人才培养“主修+辅修”、“理论+技能”、“国内+国外”、“校内教育+校外教育”、“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
安敏 《阴山学刊》2009,22(2):52-56
唐代经师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他年少时期的求学举第为编修《五经正义》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他任职受封成为主编《五经正义》的身份准备。他从事的讲经、论难、编书活动为《五经正义》的编修作好了充足的过程准备。  相似文献   
65.
刘彩霞 《阴山学刊》2009,22(4):46-49
“乌”族词的形成源于乌鸦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又蕴含了汉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乌”族词可以分为形象词语和象征词语两部分。形象词语又以视觉形象居多。象征词语包括借物征取义和借谐音取义两类。  相似文献   
66.
邢战国 《兰州学刊》2008,66(3):112-114
周谷城的古史分期观有其演变过程。就其演变的过程看,周谷城从关注历史实际转向了对“五种社会形态说”的认同。学界大都把周谷城的古史分期观等同于“东汉封建说”,这就忽略了其丰富内涵和复杂演变。  相似文献   
67.
“新帝国主义论”被认为是美国现今的国家政策。该理论主要包括“失败国家”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自由民主”论以及“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万能”论等论调。  相似文献   
68.
在现代汉语中“鸳鸯”是联绵词。通过对“鸳鸯”的历时考察,发现“鸳”、“鸯”能单用、分用,有重叠形式,“鸳鸯”有异序词,也和合成词一样。所以用现行的有关联绵词的语素识别方法一双向替换法不好判断它是否是联绵词。通过考察联绵词的来源,提出了新的判断方法,用两个公式区分联绵词与合成词,最终确定“鸳鸯”从古至今都是联绵词。  相似文献   
69.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与此同时,我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建设性的调整,逐步融入到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中。尤其21世纪以来,新一届政府采用了更加务实、自信、灵活与成熟的对外政策,更加凸显出大国意识的外交理念与风范,积极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而有利于我国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争取到更大、更多的国家利益,进而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In 1917 the Cheliabinsk Vicariate, like the Church in most areas in the Russian empire, declined to support the autocracy, welcomed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endorsed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and envisioned a broad set of reforms that even included a greater role for the laity in Church governance. The key agent for reform in Cheliabinsk – as in other dioceses – was the Assembly of Clergy and Laity,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Although the Assembly did adopt a radical and ostensibly popular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rogram, the vicariate encountered growing lay disenchantment – because of its support for an unpopular war, because of a caveat deferring social reform,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hurch’s reluctance to give parishioners full power over the parish. The intensifying crises of 1917 heightened expectations for reform,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authority in Cheliabinsk and within the Church itself widened the chasm between the Church and parishioners. In response, diocesan authorities supported conservative measures, which deferred reform, in an attempt to re-establish order, while parishioners – frustrated by the pace of reform and the Church’s wavering support of it – led a revolution against diocesan authority aimed at making the Church subservient to their own agend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