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78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9篇 |
民族学 | 162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86篇 |
丛书文集 | 1054篇 |
理论方法论 | 288篇 |
综合类 | 4081篇 |
社会学 | 450篇 |
统计学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23篇 |
2014年 | 279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382篇 |
2011年 | 453篇 |
2010年 | 330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362篇 |
2007年 | 449篇 |
2006年 | 451篇 |
2005年 | 454篇 |
2004年 | 440篇 |
2003年 | 385篇 |
2002年 | 303篇 |
2001年 | 278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世纪初 ,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还相当薄弱。陈垣教授在英敛之、马相伯的影响与帮助下 ,完成了一系列基督教入华史的研究论文 ,无论是研究方法 ,或者是研究内容 ,均具有很强的开拓性 ,并在中外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愧为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开山之祖”。 相似文献
52.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53.
黄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文学史也许是一种最不真诚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对文学观念的泛化理解,努力把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现象或样式纳入文学史范畴。从而营造出一个被充分“放大”了的繁荣的文学历史,给世人虚拟了一个辉煌的文学史形象。如果从读者的角度(亦即社会文学生活的角度)去认识文学的历史形象,则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学的绝大部分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文学生活是贫乏和萧条的,社会的文学资源也是短缺的。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应当把文学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而不应当遮遮掩掩或虚构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54.
晚清时期,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人们关注西政和外国史地学的编纂,王树楠是比较早的专门编纂欧洲史学之人。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强调变易进化的观念,继承发扬传统史学中治史之鉴戒传统,积极向国人介绍古希腊和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推动了变法思潮的发展,并积极主动地从中西比较中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55.
王振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194-195,197
清初江苏医家史以甲 ,字子仁 ,著有《伤寒正宗》。对其生平与著作进行的考证与研究表明 ,史氏为清代江都 (扬州 )县甘泉邵伯镇人 ,生活于明崇祯末至清康熙中期。通过对现存孤本《伤寒正宗》的成书、刊刻时间、版本著录情况的研究 ,认为本书刊刻时间不早于清康熙十九年 ( 1 680 )。其伤寒学术思想 ,主要继承了方—喻的“重编整理”观与“三纲鼎立”说 ,并主张以证为纲 ,对《伤寒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6.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新、科学和准确的研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论断,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认识论基础、矛盾论基础和历史观基础。作为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层本质和哲学依据提供了重要的认知性引导、方法论基础和实践智慧支撑。 相似文献
57.
聂志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5):85-88
我们认为 ,“得”字句的语义、结构中心在“得”后成分上 ,所以“把墙刷得白”不能说 ,是因为“把”字句表示一种处置 ,其后的谓语必然蕴含着实现这一时体意义 ,而作为有“把”的“得”字句中心的“白”是单个性质形容词 ,本身不包含实现这一时体特征 ;我们对范晓先生《复动“V得”句》一文中的用三个平面观点解释一种“得”字句提出一点疑问 ;对张豫峰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发表的两篇论文中的观点和学风问题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58.
胡适词史观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惠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34-38
胡适词史观的基础有两个 :一是文学进化论 ;一是文学形式起于民间 ,死于文人的循环论。其词史观在宏观上基本符合实际。解放后的词学研究仍能感受到胡适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59.
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胡适主要是对西方在华教会教育的宗教性和非教育性进行批判,主张教会教育要进行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利益的变革;从20年代后期开始,他转而对教会教育作了全面肯定。本文结合教会教育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所起的两重性作用,认为胡适从科学理性精神和全盘西化观立场出发对教会教育所作的评价,既有合理、符合历史事实的方面,也存在非历史主义和抹杀教会教育殖民侵略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