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9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从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时代和地理背景入手,对此墓人物画像的艺术形式的特征展开论述,探析其画像的审美内涵,考察此墓人物画像的艺术价值。同时,在对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人物画像审美内涵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对后世魏晋画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美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它作为继承、发展和创造新的审美成果的重要手段,作为整个社会教 育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精神文明建设赋予美育以更 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涵义。通过开展美育活动,培养和加强人的审美观念、审美修养,实现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63.
虚实相映、虚实相生是<红楼梦>与<百年孤独>两部小说共同的审美特质.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重点比较两部作品叙事虚实相映的特质,比较两部作品在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层面的相似性,从而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4.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转向对美学研究的深刻影响.这一思想是以杜夫海纳建基于审美经验领域的审美知觉意向性为基础和导引,在对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中,通过由浅入深的多重维度,由特征形态演化为思想范式的.可以说,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大厦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整体构思中被精心构筑的.国内美学界对杜夫海纳美学的研究虽已较为广泛而深入,却罕见对这一主体间性思想的自觉揭示.事实上,主体间性思想是理解杜夫海纳美学的一把钥匙,通过探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互为存在"、"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相遇交往"及"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交流对话及其复数化"三个层层深入的逻辑维度,具体揭示这一思想及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可以弥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65.
刘颖 《阴山学刊》2010,23(1):32-35,39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  相似文献   
66.
在《贫困的哲学》里,蒲鲁东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庸俗化,把范畴看成永恒不变的原则,把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理性演变的历史。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驳了这种本末倒置的说法,首次指出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强调对现实经济活动本身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范畴的观点,是对唯物主义的进一步阐发,再次清晰地表明了其重视实践的哲学气质,表现出其理论勇气和深度。  相似文献   
67.
作为流散在美的华裔男女代表,赵健秀和汤亭亭可谓各有建树,但两人不同的创作观点却激发了一场论争,赵、汤之争实质上还是长期困扰华美作家的种族归属感问题。他们的表述方法各有千秋,美学理论和创作方法不同,但无论是在种族问题上为华人立言,还是在文化问题上发扬中国文化传统,赵、汤殊途同归,基本立场实质上是一致的。本文从西方的日神和酒神精神在两位作家身上的体现来分析二者的不同美学策略与目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8.
以对象和态射同时带类型的范畴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经典数学范畴论的推广问题。首先提出了"分类与类型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的观点。接着,运用这个观点研究了对经典数学范畴的单态射类型范畴、单对象类型范畴、双类型范畴等三种推广途径,并重点研究了双类型范畴,且分别给出了表示形式。最后,说明了双类型范畴论是解决具体领域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69.
象征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是无生命的对象。它特别关注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融合。通感隐喻被象征派诗人发挥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其语言风格的标志。象征主义对通感隐喻为何如此青睐?本文运用文学批评和认知语言学理论,通过分析象征派诗歌中通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哲学基础及审美特征,阐释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70.
对《谈美书简》的学理分析,主要针对其论证过程而不是那些充满着争议的学术观点,也只是举隅而非全面。不过,从中仍能看出该书确实存在着学理性缺失的问题。假如再考虑到它本身所固有的时代局限性,则可知不宜将其当成"现代中国美学经典",更不能称之为"中国美学第一书"。客观地讲,《谈美书简》里有许多地方闪烁着美学思想的火花,也有朱先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但瑜不掩瑕,其中的不足理当被揭示、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