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78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立足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地学”特色专业学科群,提出基于“大地学特色”的《旅游地理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构建学科体系三大篇章——自然旅游地理、人文旅游地理和经济旅游地理。提倡“研究式”理论教学和“研究式”实习教学,发挥地缘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以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西部地区对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2.
检视哈贝马斯关于审美领域规范性基础的阐释,进而反思文艺学规范性这一知识学得以展开的可能性.审美领域在现代拥有自身的规范性基础,因此可以用形式语用学加以阐释,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和悖论性,使得其内在地违背普通语言的惯例,逃脱日常言语行为的以言行事力量之掌控.因而立足于现代审美领域的文艺学既拘宥于话语的价值合理性,又要应对"无言之美"的微妙灵韵,文艺学规范性基础的思考理应聚焦于这两者之间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83.
国民政府时期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栽种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比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4.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点十分鲜明。荆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底蕴深厚、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档次高、地面遗存少等特点。在开发利用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时,要重视挖掘已灭失但历史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还要利用与保护并重,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85.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特征、应具备的条件及其优势,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审美泛化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初步解构,并进一步构建了审美泛化全息运动模型。审美泛化正是通过这样的运动过程,才把艺术与生活的运动关系完整的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7.
In this article I address the origins of America's national parks, particularly as they figure in the environmentalist discourse surrounding the institution of Yosemite Valley as a public park. Although technically speaking Yosemite did not become a national park until 1890, its cession to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in 1864 provide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ite for the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alism as part of a broader concern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aesthetic, social and natural agency. In mapping out these relations in Frederick Law Olmsted's 1865 report on the management of Yosemite, I claim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Yosemite reproduces nature as a public park in which human agency can be simultaneously produced and elided by means of the aesthetic agency of nature. I read Olmsted's report as a discursive site on which we can trace the structural parallels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of Yosemite and several related cultural practices in which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re embedded. I also read it as sketching out the configurations of human and natural agency within which these parallel practices are articulated.

My study operates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 to be understood not simply by explaining how they are socially or culturally constructed, but also by looking at how certain fundamental ideas of metaphors (like natural agency or the reproduction of nature) are worked out at the same historical moment in different discursive practices. In taking up the idea of America as it both defines and is defined by the network of relations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 outline certain myths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t origins as played out across a number of diverse and heterogeneous discourses and technologi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I hope also to illuminate the way in which American cultural origins are simultaneously constructed and destabilized through the act of reproducing nature.  相似文献   
88.
《勒俄特依》是彝族文化中的创世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凉山彝族人民居住在山高谷深,水多流激的四川西南地区,他们的《勒俄特依》鲜明地反映出了符合这一地域特征的独特的生命美学意识。他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火是人类生命觉醒过程中的第一次尝试,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火与水文化作为这一创世典籍中不断交互出现的元素,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充满抗争感的生命美学意识,而这一抗争不是单独的抵抗,是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是以德为生、以生为美的生命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89.
学科意义上的城市美学既不从属于城市规划,也不等同于景观设计,它以城市及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全部活动状态为研究对象,其通过对主客分离的审美模式的突破来完成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从“艺术哲学”走向“城市美学”意味着传统“如画性”的审美模式转向当下“多感官体验”的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90.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孤寂与绝望的美学蕴藉,是生命个体独立桀骜的不屈品格,是号召千千万战士砥砺坚强的人格意志为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奋勇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