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09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290篇 |
社会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毕兆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24-28
虚实相映、虚实相生是<红楼梦>与<百年孤独>两部小说共同的审美特质.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重点比较两部作品叙事虚实相映的特质,比较两部作品在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层面的相似性,从而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2.
吴海庆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61-64
晚明时期,佛教与心学合流,在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都造成了"重内轻外"的内转局面,轻视奔腾不息的现实生活自身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当时以正统儒者自居的王船山为了维护正统儒家的理念,对佛教展开了激烈的哲学与美学批判。作为这种批判的成果,船山指出,人类对美的事物的热爱是道的体现,人们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不断地发掘美、创造美,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83.
陈吉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9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中国艺术美意识历史嬗变的再思考,有助于从艺术观念史的角度把握中国人美感意识转向的大致脉络及中国人美感形态的特点,有助于研究中国美学的特点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中国艺术美意识大体以中唐为界点,由崇美走向尚韵,主要表现在艺术目的与功能、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审美感知方式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85.
Sara Cohen 《Cultural Studies》2013,27(3):332-346
In this article I address the origins of America's national parks, particularly as they figure in the environmentalist discourse surrounding the institution of Yosemite Valley as a public park. Although technically speaking Yosemite did not become a national park until 1890, its cession to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in 1864 provide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ite for the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alism as part of a broader concern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aesthetic, social and natural agency. In mapping out these relations in Frederick Law Olmsted's 1865 report on the management of Yosemite, I claim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Yosemite reproduces nature as a public park in which human agency can be simultaneously produced and elided by means of the aesthetic agency of nature. I read Olmsted's report as a discursive site on which we can trace the structural parallels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of Yosemite and several related cultural practices in which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re embedded. I also read it as sketching out the configurations of human and natural agency within which these parallel practices are articulated. My study operates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 to be understood not simply by explaining how they are socially or culturally constructed, but also by looking at how certain fundamental ideas of metaphors (like natural agency or the reproduction of nature) are worked out at the same historical moment in different discursive practices. In taking up the idea of America as it both defines and is defined by the network of relations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 outline certain myths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t origins as played out across a number of diverse and heterogeneous discourses and technologi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I hope also to illuminate the way in which American cultural origins are simultaneously constructed and destabilized through the act of reproducing nature. 相似文献
86.
周俊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81-83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孤寂与绝望的美学蕴藉,是生命个体独立桀骜的不屈品格,是号召千千万战士砥砺坚强的人格意志为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奋勇抗争。 相似文献
87.
贾茜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305-308
形与神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在艺术领域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形神兼备的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传神写照”,尤其是在绘画领域,这一思想更是获得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简要介绍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并围绕绘画作品的形似及神似问题,初步探讨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实现形与神的统一,达到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88.
周清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323-326
在界定审美教育的概念基础上,探讨了审美教育的特性与功能。揭示了审美教育的普遍性与共通性、深刻性与广泛性、直接性与创造性等六个特性以及基本功能、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四类功能,得出在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中,审美教育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和优势,发挥出独有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89.
人文精神的普遍失落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主要桎梏。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涵,从大众审美文化与高雅审美文化视野的融合,以及传统—民族性文化与当代—世界性文化视野的融合这两个密切关联的层面开辟苏生的现实路径,以健康发展的姿态参与当代中国文化的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90.
于坚用带有粗鄙化倾向与接近生命本真状态的口语进行诗歌创作 ,表达了向后退的诗学理想。俄国形式主义者进行诗歌创作偏重语词的扭曲、变形所带来的陌生化效果。口语化是陌生化的方法之一 ,从属于陌生化 ,可见于坚诗学在方法论 (语言的操作方法 )上受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 :都试图通过变革语言 ,在语言中恢复对事物的感觉。在艺术功能上 ,于坚的文化经验诗论是对俄国形式主义自动化诗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