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现代新儒学通过四种方式诘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是把马克思主义非理性化、宗教化;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对立起来;三是否认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四是用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失误,否认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诘难是不正确的,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和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科学性和人文性、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整个理论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2.
检视哈贝马斯关于审美领域规范性基础的阐释,进而反思文艺学规范性这一知识学得以展开的可能性.审美领域在现代拥有自身的规范性基础,因此可以用形式语用学加以阐释,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和悖论性,使得其内在地违背普通语言的惯例,逃脱日常言语行为的以言行事力量之掌控.因而立足于现代审美领域的文艺学既拘宥于话语的价值合理性,又要应对"无言之美"的微妙灵韵,文艺学规范性基础的思考理应聚焦于这两者之间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133.
<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其一大依据,盖与"性"在<中庸>之突出的地位关联.以为<庸>无"心"却精言"性",<学>一"性"而放言"心",应已无关乎其时代之"心性"范畴究为成熟或定型的问题,乃大抵系<庸>重架构"内圣系统",而<学>偏经营"外王系统"的意趣呈现."天命之谓性"的注家轨迹,乃系印刻着时代发展之印痕,也跟思想分派缠绕莫名.  相似文献   
134.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审美泛化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初步解构,并进一步构建了审美泛化全息运动模型。审美泛化正是通过这样的运动过程,才把艺术与生活的运动关系完整的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5.
当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西方科学理性主义文明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理想还在推进与展开之中,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文明底蕴是否会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而从根本上被动摇,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课题。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又极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6.
李猛 《社会》2016,36(6):78-96
对于《自然社会》关注的现代社会的规范性秩序问题,自然状态、自然法与建国契约是三个主要环节。对该书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自然状态与人性论,自然状态的道德性质,以及政治社会与规范秩序的奠基关系。自然状态学说通过自爱与社会性建立的自然社会性是理解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出发点。在考虑现代社会丰富和充实这一道德关系的努力之前,应当先理解人是如何成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的。从这一自爱的社会性出发,《自然社会》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理解为道德空间乃至法权状态,但并不同意这一空间是具有内在道德尺度或客观道德科学基础的规范性秩序。作为现代国家规范性基础的道德尺度是与政治社会同步奠立的。  相似文献   
137.
In this article I address the origins of America's national parks, particularly as they figure in the environmentalist discourse surrounding the institution of Yosemite Valley as a public park. Although technically speaking Yosemite did not become a national park until 1890, its cession to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in 1864 provide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ite for the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alism as part of a broader concern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aesthetic, social and natural agency. In mapping out these relations in Frederick Law Olmsted's 1865 report on the management of Yosemite, I claim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Yosemite reproduces nature as a public park in which human agency can be simultaneously produced and elided by means of the aesthetic agency of nature. I read Olmsted's report as a discursive site on which we can trace the structural parallels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of Yosemite and several related cultural practices in which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re embedded. I also read it as sketching out the configurations of human and natural agency within which these parallel practices are articulated.

My study operates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 to be understood not simply by explaining how they are socially or culturally constructed, but also by looking at how certain fundamental ideas of metaphors (like natural agency or the reproduction of nature) are worked out at the same historical moment in different discursive practices. In taking up the idea of America as it both defines and is defined by the network of relations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 outline certain myths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t origins as played out across a number of diverse and heterogeneous discourses and technologi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I hope also to illuminate the way in which American cultural origins are simultaneously constructed and destabilized through the act of reproducing nature.  相似文献   
138.
《勒俄特依》是彝族文化中的创世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凉山彝族人民居住在山高谷深,水多流激的四川西南地区,他们的《勒俄特依》鲜明地反映出了符合这一地域特征的独特的生命美学意识。他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火是人类生命觉醒过程中的第一次尝试,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火与水文化作为这一创世典籍中不断交互出现的元素,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充满抗争感的生命美学意识,而这一抗争不是单独的抵抗,是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是以德为生、以生为美的生命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139.
学科意义上的城市美学既不从属于城市规划,也不等同于景观设计,它以城市及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全部活动状态为研究对象,其通过对主客分离的审美模式的突破来完成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从“艺术哲学”走向“城市美学”意味着传统“如画性”的审美模式转向当下“多感官体验”的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40.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孤寂与绝望的美学蕴藉,是生命个体独立桀骜的不屈品格,是号召千千万战士砥砺坚强的人格意志为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奋勇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