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2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浪漫主义的诗风豪放飘逸。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诗人"伤感"的一面,春花、秋月、流水、美酒、白发都成了李白书写心中伤逝情怀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无不或显或隐地透露出其思想中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32.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3.
学科意义上的城市美学既不从属于城市规划,也不等同于景观设计,它以城市及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全部活动状态为研究对象,其通过对主客分离的审美模式的突破来完成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从“艺术哲学”走向“城市美学”意味着传统“如画性”的审美模式转向当下“多感官体验”的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34.
在审美教育中,美和崇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与人的自由和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重要性已愈来愈显见,但它的重要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却是要加以细致地分析的。《大学语文》在启迪学生的生存智性、拓展学生的认知时空和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威性的观点,对于执教者和学生已经制造和正在制造着无穷无尽的困惑和苦恼,批评它、否弃它,是文艺理论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7.
王勃《寒梧栖凤赋》在赋学史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它是见于载籍的初唐较早的标题限韵律赋,其赋体裁和题材在律赋发展史中的作用还尚未为人揭示。其题材与初唐及兹后的以经史为重的律赋倾向不同,可谓去经向情,体兼骈散。从美学意象说的理论角度来看,王勃此赋对“凤”“梧”题材的美学意义的揭示,可谓独树新风。  相似文献   
38.
大众文化生长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是新时期小说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语境,它深刻影响着小说的叙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刘绍棠的乡土侠士传奇到中后期的王朔写作与市场化的结合,反映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背离政治启蒙和精英话语而走向大众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审美人格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精神凝结,其特质并非源自独断论式的主观臆断,而是其自身有着外在的和内在的运行逻辑:其内在的运行逻辑是"现实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我,其外在的运行逻辑则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的多层次积累过程中不断展开和丰富所带来的人格力量的精神凝结。审美人格独特的运行逻辑,使得审美人格的特质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积累和开放的结构,具体地表现在和谐、个性、超越等特质的层递关系和交互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40.
庾信的创作以其四十二岁出使西魏被留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赋作亦在这两个时期中大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有风格清新绮艳之作,亦有风格凄婉悲凉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