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1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9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272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刘春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11-13,32
近两年来,和谐社会的建构成为学术界一个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不同学科分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试图从美育的角度阐释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并粗略勾画了美育在这一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实施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相似文献
72.
王耘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16-20
绝对存在是现象学与华严宗的同一旨归。现象学的绝对存在世界"生活世界"与华严宗的绝对存在之境"法界缘起"具有内在同构性,二者同样是可用经验直观把握的意向性意义世界。而审美则是生活世界与法界缘起共有的内在旨趣。 相似文献
73.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74.
王仲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2):20-23
《病相报告》是一部吊诡之作 ,抒写了老年人的爱情。主人公的悲剧性爱情 ,悲剧性人生 ,充满了悖论。这是贾平凹的审美乌托邦 ,他企求美的拯救与救赎 ,这构成了小说意象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5.
毛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明清是石湾陶艺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奠基时期。明清石湾陶艺注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简约质朴,豪放自然,尤其在人物眼神与衣纹的刻划、"素胎烧制"等艺术表现技巧方面所作出的探索,终经后来历代艺人的发扬光大,已成为今天石湾陶艺所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并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6.
广泛存在于叙述中的基督教话语 ,使得俄国文学具有了欧洲文化的基因。但是 ,俄国经由拜占庭接受的是东方基督教 ,这就使得俄国在精神上有别于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的西方 :痴迷于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拯救世界的弥撒亚理念 ,把上帝世俗化甚至意识形态化 ,通过俄国化的上帝反对西式的现代化。也正是这一作为标示俄国文学民族身份的东方基督教 ,构成了千余年来的俄国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7.
毕兆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24-28
虚实相映、虚实相生是<红楼梦>与<百年孤独>两部小说共同的审美特质.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重点比较两部作品叙事虚实相映的特质,比较两部作品在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层面的相似性,从而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8.
吴海庆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61-64
晚明时期,佛教与心学合流,在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都造成了"重内轻外"的内转局面,轻视奔腾不息的现实生活自身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当时以正统儒者自居的王船山为了维护正统儒家的理念,对佛教展开了激烈的哲学与美学批判。作为这种批判的成果,船山指出,人类对美的事物的热爱是道的体现,人们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不断地发掘美、创造美,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79.
陈吉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9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0.
苏轼人生起伏剧烈,虽非潦倒,却也坎坷异常。对此, 人们多从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的框架或性格因素方面予以解释,后者失于简单,前者则 不免科学主义的倾向。将苏轼置于文化历史传统与个体的人生遭际来探究其复杂的人生意蕴 ,则发现其主体人格的塑型是在人生的现实性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超越性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并促成了其自觉而丰富广阔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