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语》曾对中外一些大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 ,还应从传统思想 ,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论语》中“学而优”、“己身正”、“人为本”、“施仁德”、“义利兼”、“重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可以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 ,是企业经营中的法宝。  相似文献   
102.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4,17(1):81-85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旨归,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论语》和《孟子》,使传统经典充实了近代意义的新内容。这与他自身的西学储备、儒家经典的与时俱进性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关联。通过对两部经典的创造性解释,康有为拓展了儒家的外王学,促进了儒学向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103.
《论语》语言简约性不仅是古代汉语的内在特征,更是孔子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语言观的集中体现。对语言简约性的认同、接受与再现,反映出译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与接受。文章选取多种英译本中的实例,论述原作语言简约性与《论语》翻译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指出语言与语境的简约与含混成就了翻译的多样性,而翻译多样性又弥补了明晰化翻译策略造成的译本阐释空间缩小的问题,目的语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辞约义丰。  相似文献   
104.
复叠辞格包括复辞和叠字两种基本形式。《论语》中的复辞主要有三类:借用判断词;抽换词面;使用通假字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叠字主要有词的叠加和句子的叠加两类。在《论语》中,复辞主要用于说理,叠字主要用于描摹情状。  相似文献   
105.
再读《论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 提出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育中国大学生的观点; 指出了《论语》和中华民族仁文化的重要地位, 并以《论语》为例, 介绍了读书的基本方法, 即要整体地、重点地、下学而上达地、联系实际地读; 通过学习《论语》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兼具人性和灵性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6.
《论语》中"士志于道"是"士"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亦可看作士的基本属性。士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他们能超越自身经济地位的狭隘限制,而有坚定执着的志向。概括地讲,这种以道自任的精神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强烈的参政意识、严格的道德自律。而其中士与道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为了道,士应该不计较自己的富贵贫贱,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乐;为了道,士应该不计较个人的境遇是否顺遂;对"士"来说,"道"重于生命。  相似文献   
107.
《论语·先进》第一章即“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历来对其解释众多,其阐释的多样化备受关注。根据对于“野人”和“君子”的理解不同,主要存在着两种解读倾向:一种是从文质说方面解读,一种是从在位说方面解读。本文对前人的解释进行了总结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即认为本章应当理解为“礼乐修行好的弟子,现在在野,没有入仕;而礼乐修行的不是太好的弟子,却成为了在位者。如果让我选用人才,我选择礼乐修行较好的弟子”。  相似文献   
108.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109.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110.
从《论语》、《孟子》和《荀子》的关系来看,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骨干)的思想结构为"学、政、道"三位一体,其中最关键的是"学"在这个思想结构中的开端地位。儒家以学的方式保存和重建了整个世界,同时也以学的眼光去打量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