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8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论语》是通达孔学、理解孔子必读的原典。《论语》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诲与西方文化中很多名人名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时将二者并置一起,彼此大可水乳交融。为了努力帮助西方读者明白易懂地欣赏《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思想之精华,通过在翻译《论语》的某个篇段之后,加上“欣赏与评说”部分,用一种最为明晰的方法阐述孔子的思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便是,用西方文化中人们熟悉的思想为孔子的思想作脚注。  相似文献   
5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许多学者对"仁"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理解。每个时代对"仁"的定义也不同。现代的"仁"要求人们要推己及人,克己为人,害不加人,宽厚待人等,在工作生活中,存"仁"心,行"仁"事,从而心情愉悦,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53.
张栻对二程推崇备至,书中大量引述和发挥二程之言,宗奉二程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张栻对《论语》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表现出专注于阐发义理、追求义理连贯和意义圆通的特色。再者,《论语解》是张栻依托《论语》而大量发挥其理学思想的著作。在解说过程中,张栻将其理学观念熔铸于《论语》文本之中,赋予《论语》以鲜明的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54.
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深刻、系统,它集中体现于《论语》之中。其中的育才济世、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德才兼备、学行并重的教育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发愤忘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等对当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所裨益,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5.
《论语》既有直接对《诗》的引用,也有对其赋比兴表现方法的运用。无论是哪种运用,都能使人感悟到《诗》的美感和作用。"诗言志",表达的是情感,来自于形象思维,这种文学的思维与美术的思维颇为一致,都是对事物形象的描绘。《论语》学《诗》以言,语言表达技巧高超、魅力倍增。  相似文献   
56.
顾欢党于道教,著有《夷夏论》,这些都为大家所熟知,然而顾欢现存的七条《论语》注却被学界所忽视。本文即是对此七条《论语》注进行研究,分析顾欢《论语》注相比于前人《论语》注的特点,并且重点分析顾欢《论语》注的玄学成分,认为顾欢从思想上和语言风格上都受到玄学影响,并且深谙佛教理论,援引佛教空的理论来注《论语》。  相似文献   
57.
孔子把君子概念由对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有德之人的尊称,这种转变在当时起到了激励新兴阶层自强不息的作用.但由于这种转变既保留了君子概念中的尊贵传统,又强调了内心高贵,从而在君子概念中隐藏了外在与内在之间的矛盾.君子德性成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的贵族道德,普通民众被贬低为小人,伪君子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58.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相似文献   
5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60.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