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8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01.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云集了大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他们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拍摄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故事片和抗日新闻纪录片。也由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对电影的重视,促使重庆的抗战电影蓬勃发展,取代上海,成为新的电影之都。  相似文献   
102.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由于远离大城市,原有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人们的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导致边区疾病流行。为解决边区的医疗卫生困境,创建边区的卫生医疗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3.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104.
抗日战争时期,不管是从祖国各地返回贵州的黔籍作家,还是一直在本土的文学青年,他们都纷纷投入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用各自的聪明才智,拿起手中的笔,组织各种文艺社团,创办各种文艺报刊,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为贵州战时的文艺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5.
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6.
战争年代,粮食之重要不言而喻。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粮食价格波动基本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抗战爆发至1941年7月,粮价经历了一个从基本稳定到急剧上涨的阶段;后期自1941年8月至抗战结束,粮价上涨时剧时缓,波动频繁,但亦大体呈现出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07.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积极促进中德经贸关系,为德国谋取经济利益.他们积极引进德国资本与技术,帮助中国发展国防工业,从而为德国工业品开拓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对中国而言,这种同德国的密切的经贸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防实力的加强、从而对中国的抗战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审慎、灵活的外交策略.发生在此际的中德钨锡交易,国民政府较好地执行了既定的外交原则,以拖延搁置的办法,暂时稳住了德国,拉住了英法,为争取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9.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10.
抗战初期,我国东部地区的图书馆机构迁渝,推动了重庆的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战时得到强化。然而,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重庆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重庆图书馆事业面临着危机。出于共同反对日军侵略的目标,国内外各方力量为应对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危机而发挥各自的作用,既有重庆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或经费支持,又有国内图书馆界的不懈努力、社会人士的无私奉献,以及国际社会的"友情"援助。最终,重庆图书馆事业逐渐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