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71.
陈瑸生前所在的康熙时代雷阳书院已经被毁,尚未恢复。根据陈瑸本人的文本及后人的记述可以证明:民国二十七年之陈氏《族谱》所记陈瑸任教雷阳书院一事失实。陈瑸任教的是义学,今人所谓陈瑸曾秉铎雷阳书院一说,乃是对历史的误读误判。  相似文献   
17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台湾青年进入黄埔军校,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追随孙中山革命思想,深知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他们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成为两次国共合作重要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台湾光复和祖国统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共两党和黄埔军校重视台湾黄埔生的抗日爱国运动,给予有效帮挈。中共的政治理念对部分台湾黄埔生的政治道路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3.
张淑琼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1):45-49,54
晚清广州广雅书院第二任山长朱一新辑其答门人及评课卷语而成的《无邪堂答问》,内容涉及古今中西之学,贯穿着对"世风"和"时务"的关注,是朱氏文化视野的集中体现,也是书院教学理念与清末岭南学界关注热点的反映,对当时士人颇有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迄今对该著作之研究,多着意于文本内容的解读,本文则拟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侧重考察该书的撰著缘起、版本及其流传情况,庶几补前人研究之略。  相似文献   
174.
石鼓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戴述秋同志所编选《石鼓书院诗词选》是石鼓书院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石鼓书院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针砭时弊的入世情怀、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兼收并蓄的大同情怀,从文化内涵上反映出与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5.
千年学府石鼓书院是入清以后最早被允许恢复的一所书院,但此后其影响力不断趋弱,以至沦降为一般性的地方书院。相关研究认为这是清政府推行书院官学化政策等“外因”导致的结果,但是通过对书院祭祀变迁及其与学术风尚关系分析发现,清代以后石鼓书院对学术风尚的疏离,讲学风气日益沉寂,是造成书院逐渐式微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6.
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他创办了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亲自主持工作。在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学术宗旨指导下,史语所分为历史、语言、考古和人类学四个组,很快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7.
科学教育是中国女性科学群体产生的必要土壤,女院士是女性科学形象的高峰标志。文章以中国女院士群体为样本,试图厘清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女院士的教育成长轨迹,以期为现当代女子科技教育提供借鉴参考,展示我国女院士的整体风采。  相似文献   
178.
以“思想库”为模式办好社会科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国外思想库的特点 ,分析了我国社会科学院的运行模式、体制与机制 ,就办好社会科学院并充分发挥其“思想库”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若干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9.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typically conceptualizes the practice as organization-centric by emphasizing strategies, tactics, and tools used to achieve objectives that advance organizational interests. Often less organizational but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self-governance, grassroots actors use public relations to defend, advance, or challenge ideographs such as freedom, democracy 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ideograph analyzed in this case is the postbellum narrative continuity of “Southern Heritage not Hate” which served as camouflage for redeeming the Lost Cause, the argument that the South did not lose the Civil War. This essay normatively identifies, interprets and judges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southern advocates used to “stand their ground” by defining place as a cultural issue and source of relational agency. This grassroots public relations campaign sought to defeat the post-Civil War Reconstruction narrative continuity that fostered the societal agency of African Americans; postbellum activists re-imposed a narrative favorable to Southern white male hegemony. To stand their ground, “Southern” voices used military textuality, focused on CSA General Robert E. Lee, as narrative continuity during the U.S. Civil War (1861–1865), Reconstruction (1865–1876), and Jim Crow (1877–1954). The term “camouflage” is used to explore this narrative and critically illuminate how text can define place so as to make it seem different than it is. Camouflage encodes messages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decoders; it conceals as it reveals. Such strategies are typically more emergent contextually than the result of a grand plan. Through grassroots activism by groups such as the 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 and Sons of Confederate Veterans, what once was overt became covert regarding national military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