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道德经>作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永恒不灭的经典,模糊美享悦了一代代读者.文学翻译中,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要将原文的美感真实地传递给译文读者,除了准确解读文本外,更要拥有模糊视野,运用模糊法则,视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本文以<道德经>中"道"和"无"为例,阐释模糊法则在实际翻译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52.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朱德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结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朱德对社会主义建立初期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已突破传统农村发展的模式,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我/你/他作定语不带"的"情况分析,描写其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并以认知语法为指导,分亲属词、借子称谓亲属词、表处所的行政区划词、军事称谓词和单音节集合名词等几部分对我/你/他作定语不带"的"情况形成动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55.
巴人的《莽秀才选反记》将沉淀在农民心理上的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纳入艺术视野,进视了我们民族固有的惰性.这一主题与对知识分子文化的反思、批判双峰并峙,在历史小说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作品采取历史还原的创作方式,将狂放、泼辣的风格与生活化笔法相结合,使作品文本的语言和叙述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56.
三峡考古始于 2 0世纪初 ,新中国建立后 ,考古成就不断丰富 ,三峡地区具有独立特点的考古文化至少始于七八千年前 ,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并呈现出与巴人巴文化的密切关系。三峡考古研究将在巴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7.
论早期巴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提出了对巴文化起源地的观点,认为巴文化的起源就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峡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扩张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扩张,并且提出了早期巴文化向东发展的路家河类型和向西发展的中坝子类型.最后解释了巴文化为什么会向不同方向扩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58.
59.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7,8(2):62-70,116-118
武陵民族区概念的学术命名,是李绍明先生五十年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之一.重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解读"巴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学理认识涉及到的历史方法学术关联.参考"武陵民族区"概念学术命名的价值取向,从武陵地域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切入,可能寻找到创新问题原点;而"武陵民族区"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学术命名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打开新世纪巴文化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可能更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60.
荣辱观念古来有之,古代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先秦诸子的“四维”(礼、义、廉、耻)与“五德”(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华传统“知荣明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