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3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三峡考古始于 2 0世纪初 ,新中国建立后 ,考古成就不断丰富 ,三峡地区具有独立特点的考古文化至少始于七八千年前 ,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并呈现出与巴人巴文化的密切关系。三峡考古研究将在巴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2.
在土家族的白虎文化中,客观地存在着“敬白虎”与“赶白虎”的二元性特征。其实,造成这种二元性特征的根源,在于认识主体——人的认识的二元性和认识客体——白虎的自然的二元性的对立统一,它是主、客体的对应和沟通。而其它种种解释,都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33.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古代巴人具有刚勇尚武、忠义至上、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巴人后裔子孙影响甚为深远。巴中既是巴人精神衍生与传承之地,更是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巴中人民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创新精神、勤奋建设的自强精神、军民交融的包容精神等,它们与古代巴人精神具有一脉相通的历史渊源。推动巴人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打造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红+古”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4.
巴人"赤、黑二穴"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通过田野调查,参考历史文献与考古报告,初步认为廪君巴人的发源地赤、黑二穴在长阳县西部的柳山.清江岸边、柳山南麓的榨洞是赤穴;招徕河边、柳山东北麓的虎洞是黑穴.  相似文献   
35.
“五四运动”让巴金开始接触到风起云涌的外部世界。巴金吸收了这一思想大潮中,与自己个性相合的安那其主义,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自此,他以手中那支译笔,广泛翻译介绍国外的安那其主义思想文献,并为之奉献一生。  相似文献   
36.
战国末期,秦昭王同巴人刻石盟约,《盟约》说:“秦若犯夷,输黄龙一双;夷若犯秦,输清酒一钟”。此巴乡清酒不是寻常的酒。中国生产白酒的历史上限可推到汉代及以前。巴蜀地区生产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汉以降,名酒众多,且为世人所重。这种巴乡清酒似可断定为在当时是千金难求的蒸馏白酒。  相似文献   
37.
朱光潜回国后在北平文化圈站稳脚跟,也主动介入了当时的文坛纷争.朱光潜有着相对纯粹的审美眼光和品位,有时以不经意的俯视姿态评论、讽刺作家,引起被批评者的不满,从而引发论争.其中他与曹禺、巴金的两次论争颇有关联,关注者较少,此文一并述及其经过、现点、实质,并予评述.  相似文献   
38.
诗歌声律学为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齐、梁以来备受人们的重视,但也歧见纷出,莫衷一是。清初顾炎武、李因笃、毛奇龄等人潜心研究古诗音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此后各种研究诗歌声律的著作也层出不穷,尤以王士稹和赵执信最为著名。吴镇深入研究前人的理论成果,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著有《声调谱》和《八病说》两部声律学研究著作,解决了诗歌声律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为诗歌声律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9.
《巴东三峡歌》出现甚早,但其中“巴东”具体所指却比较模糊,历代地名变化较大,更让人不容易认清其真实面貌。民歌中的“巴东”其实是两个词,巴是两汉时代的巴郡,东是东边。因为三峡基本上都在巴郡东边境外,当时人民就习惯性地称三峡为“巴东三峡”,所以“巴东三峡”应理解为巴郡东之三峡。  相似文献   
40.
巴金的散文集<旅途随笔>是继<海行杂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游记随笔集,它记述了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旅行.这一系列文本特别呈现了当时广州、香港等城市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和民众生态,勾勒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社会的风情画.在这一系列游记文本中,巴金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友情、城市、人性、艺术等主题,使这一旅行具有文学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