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复调的生成-外位性思想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位性思想是巴赫金在学术生涯初期提出的,它脱胎于其哲学人类学,并始终在其学术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在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中加以积极应用,生发了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等。尽管外位性思想在哲学人类学、文化学、人文学科方法论等方面有很大价值,但巴赫金在文艺学领域的创见却有着明显的哲学人类学印记。这虽然为文艺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学术视野,却是以对文学自身某些规律有所忽略为代价的,因此,这也是巴赫金的某些结论始终无法彻底自圆其说的根源。  相似文献   
42.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但旨在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不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种误读。应从对狂欢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真正认识狂欢化理论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3.
巴赫金的狂欢式的交往模式和马克思的理想交往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但是马克思的未来理想的交往模式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而巴赫金的狂欢式交往模式没有现实的存在根基,只是一种虚拟的乌托邦。然而巴赫金的狂欢式交往在当代社会也有其可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44.
巴赫金的对话交往思想,把人看作是交往中的存在,肯定语言是交往的中介,强调交往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的自由、平均的交往才是人的真正解放。巴赫金的交往思想不仅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5.
哈贝马斯、阿佩尔和巴赫金共同致力于一种对话伦理的建构,但他们的取向并不全然相同。 哈贝马斯注重交往伦理学,以沟通为目的,是一种弱对话形式 ;阿佩尔受研究共同体的启发,发展了一种 论辩伦理学,要求一种非常理想而严格的强对话形式,类似心灵相通的要求 ;巴赫金的则是一种散漫的对 话主义,更加接近耶稣式的撒播。前两者实际上要求一种相对比较规范的对话伦理,容易导致封闭和“独 白化”。相比之下,巴赫金的理论具有更加彻底的宽容性和“对话性”。在差异之上,是他们共同的道德激 情和对传播德性的追寻 :在这个缺乏信仰和不确定的年代,确实需要深入思考传播伦理问题,以发展出一 种更具弹性、更宽容、更能产的道德探讨机制,而开放的对话思维是可选择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6.
本文拟用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从话语的对话性角度,分析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认为阅读应被视为对话,一种读者与文本间的对话,阅读过程则是对话过程;一次成功的阅读应是一次成功的对话交际,是一次成功对话交际技巧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47.
巴赫金的对话“时空体”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化的体系 ,它更是或者说首先是一种时间的哲学。这在他的行为哲学中 ,在他对教育小说及双重体等概念的阐述中 ,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正是在时间的潜流中 ,人颠覆过去 ,并重构现在和未来。而在解析鲁迅的文本中 ,两位大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对话”。他们虽然有着相通的思想观念 ,但由于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人通向共同目标的途径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这对巴赫金的时间哲学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48.
The narrative discursive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s taken from a larger study involving life history interviews with Latina/o immigrants in California. It exemplifies a type of narrative among these interviews in which tellers recount how they or their family members have broken with cultural expectations. In this story, the teller, a Nicaraguan woman, recounts how her uncle violated traditional values in her family by enlisting in the Sandinista army during wartime. Despite discursively distancing herself from this transgression, she ends by evaluating the transgressor and his recent accomplishments positivel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appraisal strategies and interdiscursivity within this narrative, the paper contends that the narrators of such stories can go beyond managing deviations to dialogically position themselves among competing ‘social and historical voices’( Bakhtin 1981 ). Thus, the paper contends that transgression narratives represent the tellers’ efforts to come to terms with cultural changes in their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49.
巴赫金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种道德取向,要求人们以应分责任督促自我,在行动中积极去建构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巴赫金所理解的躯体是“我”与“他人”共同参与建构的躯体。巴赫金宣扬躯体颠覆只是为了消除独白话语而进行的一种张扬,这与尼采、弗洛伊德的人的欲望躯体理论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50.
和磊 《北方论丛》2006,7(5):30-33
在巴赫金那里,对话是一种具有目的论意义的存在,是生存的最低条件。在鲁迅的文本中,无论是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对话,还是我与他人,我与世界之间的对话,都充满着一种焦虑与困境;而也就在这种困境中,人物无法真正确立起自己,完成自我,从而使未完成性成为鲁迅笔下人物的普遍特征,而这也许正是社会转型期间,人物在寻找自我中所要走的必然之路,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