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刘永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18-23
薛宝钗既能作诗,叉善论诗。她作诗,经常诗坛夺魁;她论诗,亦多有振聋发聩之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描写薛宝钗论诗的情景,让薛宝钗就诗歌的创作和鉴赏等方面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给人以重要启示。这样的描写既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也是曹雪芹借以表达自己诗学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杜瑾焕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5-49
运用符号学美学,将《红楼梦》符码系统中与薛宝钗人格相关的意指长链抽绎出来,人物热切欲求的基本人格及其为达目的施展的心机与手段可清晰显现。薛宝钗人格的显著特征就是表里不一的重度分裂:其表藏愚守拙,安分随时;其里冰雪聪明,伺机一飞冲天。她一贯压抑生命热情,漠视小人物的生死,显得十分冷漠无情。"山中高士晶莹雪"乃对其人格的精准概括。 相似文献
13.
程建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100-103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美,分别代表了作家所欣赏所崇拜的女性性格的两个方面和两种不同的气质与风度。她们虽代表了女性美甚至人性美的两极,但她们都不能称之为“完美”。虽然将钗黛“合一”可“兼美”,但那也只是贾宝玉一厢情愿的“痴心”与“妄想”。所以无法“兼美”后的选择和取舍,便再充分不过地看出选择者的思想意识、情感倾向,同时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宝黛爱情的精神内核和《红楼梦》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4.
刘春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26-28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世外仙姝,空灵出尘,一个为山中高士,积极入世;一个是表面时时在意,尖酸刻薄,实则善良重情,全无心机,一个为表面浑然不觉,大方贤良,实则处处留心,随机应变;一个对宝玉的感情是明争,直取宝玉之心,一个则为暗斗,采用迂回策略,始得而终失。两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与行为趋向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产生了必然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5.
刘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34
《红楼梦》未完为中国文化史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主要人物结局前八十回皆有所示,关于薛宝钗之结局,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宝玉出家后,宝钗孀居,孤独终老,二是宝钗改嫁贾雨村。细考文本,宝钗结局是在宝玉出家后改嫁贾雨村,但这并非从此人生顺遂,甚至是"好风送我上青云",贾雨村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几经沉浮,最终失败,宝钗又一次失去依靠,此次打击更甚,在穷困孤独中度过余生。宝钗的悲剧寄托了作者的虚无思想与深刻感伤。 相似文献
16.
17.
郭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王熙凤是表姐妹,又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对话和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导致她们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是两人在贾宝玉婚姻对象人选上的立场不同;其次是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之争一触即发;第三是两人未来势力的强弱此消彼长,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两人貌合神离、相对无言。分析出小说中这两个重要人物不说话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深入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刘敬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1-77
乐羊子妻是《后汉书·列女传》中17个样板女子之一,她的典范意义在于勖夫成材,即留下了“停机德”为核心的“好女人”故事。从唐传奇开始,小说中出现了“停机德”精神的艺术载体。其一,《李娃传》后半部透发出勖夫佐夫的强劲主流文化张力。李娃对荥阳生的孜孜规劝及其成功,构建了小说史上第一种“好女人”模式。其二,明代拟话本《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是李娃传奇的平民版。它淡化了神秘,强化了写实,从而成为乐妻品质的低调延伸。其三,《西湖二集·巧娃佐夫成材》是李娃故事的变异:女主角打造男人的理念与手段偏离了“停机德”轨道,失去了李娃、赵春儿勖夫故事的温暖与正气。其四,“停机德”模式没有酿成蓬勃发展的流派。明清长篇小说名著中几乎看不到乐妻身影;一二流短篇小说中偶尔拾得“停机德”碎片。其五,薛宝钗不是“停机德”样板。尽管曹雪芹给她贴上了“停机德”标签,但细读全书,不可以把她放到乐妻门徒中去。这不仅仅因为她的性格内涵无比丰厚。而且还因为她的男人观已经呈现出无可置疑的多元趋向。 相似文献
19.
杜瑾焕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5-49
运用符号学美学,将《红楼梦》符码系统中与薛宝钗人格相关的意指长链抽绎出来,人物热切欲求的基本人格及其为达目的施展的心机与手段可清晰显现。薛宝钗人格的显著特征就是表里不一的重度分裂:其表藏愚守拙,安分随时;其里冰雪聪明,伺机一飞冲天。她一贯压抑生命热情,漠视小人物的生死,显得十分冷漠无情。“山中高士晶莹雪”乃对其人格的精准概括。 相似文献
20.
王红相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9-62,93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争论不断,但多是着眼于她们的异质特征的对比,很少有人论覆其人物形象的共性。从这两个人物的前生、今生和来世等不同的经历寻求二者的相同处,进而阐释了她们作为一个艺术构思整体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揭示了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