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76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根据一年来驻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大量的调研工作,介绍了台前县"三农"的基本情况,提出了解决台前县"三农"问题的建议。该建议对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2.
文章通过对马致远小令《潇湘夜雨》中设置的特定意象的品鉴,联系马致远的身份处境与其生活的宋元社会现实,简要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怀才不遇羁旅他乡的离愁、追求仕途却半生蹉跎的迁愁谪意、心忧天下却偏寓潇湘、不甘沉沦却无可奈何……居多复杂难言的思想情感,并简要探究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8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富农是农村中一个相当复杂的阶层,富农阶层是农村中的中间势力,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富农政策,关系到革命统一战线和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富农政策问题上,曾受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犯有严重错误,经过了长期曲折的探索。  相似文献   
84.
论道教的洞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生 《文史哲》2003,(5):54-62
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 ,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修真 ,冀以回归母体 ,得道成仙 ,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在其信仰支持下 ,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5.
我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与居民的收入差距有密切的关系 ,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与有效需求不足、“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等有关 ,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产生的主要来源有通过合法的手段勤劳致富、在处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致富等。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居民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针对产生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提出解决贫富差距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6.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确立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8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明显等严重失衡现象,有可能危及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为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进改革,保证改革措施的配套与完善;兼顾各阶层的利益,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88.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是一个富人崛起、资本积累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 ,富人的发展一直遇到很大的障碍 ,为富人辩护、尊重富人的观念相当薄弱。明清之际 ,为富人辩护的声音高涨起来 ,富人的价值得到空前的肯定。应该说 ,为富人辩护、尊重富人的观念具有现代精神。遗憾的是 ,这一观念迟迟没有为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89.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要从“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件事情,它不仅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还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0.
BackgroundIn the Netherlands, 81% of mothers initiate breastfeeding. After one month the percentage of mothers still breastfeeding drops, despite positive intentio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women's perceptions of breastfeed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ention.AimThis qualitative study aime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se perceptions among first-time mothers from middle and high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etherlands.MethodsWe use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s the deductive model. In 2008, 16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8 mothers who intended to breastfeed.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t two time points (prepartum and postpartum) and covered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from the time when the intention was formed until after childbirth). The interviews were transcribed verbatim and analysed using grounded theory.FindingsFive inductive themes were identified: combining breastfeeding with work, learning about breastfeeding, making arrangements for childbirth, reflecting on the intention, and becoming a mother. During the extended period of intention, the women anticipated breastfeeding, but were cautious in expressing their intentions. They felt that the experience of becoming a mother would be critical to their breastfeeding outcomes.Conclusion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reastfeeding research. However, the period of intention is relatively long for breastfeeding. Rather than recommending an intensification of antenatal breastfeeding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s must incorporate the awareness that practising breastfeeding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the continuous outcome of the intention to do so – it takes a mother to practise breastf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