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王弼自然观是魏晋玄学自然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王弼认为,自然界有一个开始的阶段, 它是从“无”开始的。“无”不但是自然的始基,也是自然的本体。在“无”的支持下,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与演化,都表现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圣人是人类的最高代表,是自然之道在人类中的体现者,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表现为圣人与“无”的合一。  相似文献   
22.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格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人道家的自然,以道家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儒家经学,形成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特征,在对经学的重新阐释中将道家推向历史的前台,掀起魏晋玄风,中国哲学思想在这里出现了大的转折,对后世的文学、美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毕淑敏的小说充满震撼人心的"死",几乎无"死"不成书.本文试图从其小说的"死亡"现象入手,探析毕淑敏其小说的"死亡"意象和这种意象后面的尊严追求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4.
王弼之“无”,来源于对汉代有神论与自然思想的超越,对人格评判标准的启蒙,也是当时学术“名实”和“言意”之辨在王弼玄学思想上的必然体现,“无”更是对感性世界的直接抽象。厘清“无”之起源的哲学基础,有利于把握“无”之基本含义和特征:“无”并非只有单一含义,也非纯粹知识性的形而上,而是以现实社会经验为根基,以人心涉求为导向,具有深层次社会性的价值观念。以之为背景,就会有利于选择适当的研究思路,纠正过去研究“无”的有所失,有所偏,为全面正确理解王弼哲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5.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相似文献   
26.
毕摩特依是毕摩沿袭“残缺”传统的“书写”作品,具有诗性的特质,其所指是通过“毕”这个“说唱艺术”的能指实现的。因此,毕摩特依、毕摩、毕三者只有共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模仿或叙事方式的“说唱”场域,各异的毕摩、毕摩特依、毕的组合凭借各自的结构力量占据空间、决定运作逻辑。“卡塔西斯”(Catharsis),作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叙事功能,依之可以理解与解释毕摩特依、毕摩、毕共在中聚焦于伦理、心理、宗教等视域的“净化”“陶冶”“疏泄”——即“卡塔西斯”的场和力。  相似文献   
27.
《岩下放言》系叶梦得晚年归老卞山后所作。既有一、三卷本之别,又有《稗海》中署名为郑景望的《蒙斋笔谈》的混淆。经考证,《稗海》之前,没有《蒙斋笔谈》的著录;宋代六位有"蒙斋"名号的人、宋代另外两位"叶梦得"以及郑景望本人都没有《蒙斋笔谈》的记录。《蒙斋笔谈》的大部分内容与叶梦得关系密切,且与《岩下放言》的中下两卷内容完全吻合。《蒙斋笔谈》应系宋元以后的人误托郑景望之名,裁剪《岩下放言》之内容的伪作。  相似文献   
28.
关于《周易》中各卦爻辞的句读,学界争议较大。正确的句读是准确理解《周易》语言的重要保障。结合该书的成书地安阳的方言、上下文语境以及语篇结构考察可知,其《无妄.初九》之"无妄往吉",正确的句读当为:"无妄往,吉。"《泰.九三》之"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当断为:"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井.九五》之"井冽寒泉食"当断为:"井冽,寒泉食"。《既济》之"亨小利贞"当断为:"亨,小利贞。"  相似文献   
29.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匕"铭文中的"■"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30.
中国传统城市以其独特的营建传统,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古代文人参与城市建设活动的梳理,并以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延安期间的营建活动作为实例,对“谁是传统山水城市格局的创造主体”进行研究,认为文人士大夫对传统山水城市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规划设计师的综合素养进行了反思。提出当代规划设计师应具备古代文人士大夫那样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