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任爱殊 《北方论丛》2018,(2):131-136
语言的功能是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先秦"名辩思潮"中的先秦诸子语言功能观显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社会实践功能;二是语言的逻辑功能。以孔子为代表的"以名正实"的名实观中,语言体现出明显的社会实践功能;道家的"无名"论、荀子的"制名以指实"思想,以及墨家的"实名"思想则分别体现出语言在表征"道"、表述"共相"和指称"实体"方面所具有的逻辑功能。  相似文献   
32.
《古赋辨体》是赋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它的出现是对前代律赋、文赋弊端的反驳,是配合元代科举制度为试子取法的圭臬,也是赋体自身发展的一个理论性总结。总之,它以"真情"为尊,以"六义"为法,以"祖骚宗汉"为口号,不仅对于前代赋体的正变源流多有真知灼见,而且开启了元、明、清赋学研究中一次规模宏大、纵贯三代的以复古为主流的尊体、辨体思潮。  相似文献   
33.
就北宋开封府界提点官略加分析,并将一代提点列为年表,为宋代文史研究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4.
1974年发现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是继1899年敦煌文书发现之后,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中有许多辽代僧人辑撰的经讲和俗讲,是研究辽代俗文学的珍贵资料。《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与敦煌莫高窟所出《维摩诘经变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35.
罗剑波 《云梦学刊》2007,28(5):49-53
“折衷”作为《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较典型地体现于《辨骚》篇。就“辨《骚》”而言,刘勰在对汉代诸家关于经、《骚》关系所持论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于“骚经”(概指《楚辞》)本身进行“擘肌分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势”和“理”,即《辨骚》中《楚辞》“四同”、“四异”于经书的结论。关于这一点,在《楚辞》文本中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3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却“作结果补语的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批用例,这为动态助词“却“在唐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V+却(+O)“格式由连动结构(或并列结构)向述补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受事宾语始终可以出现在这些结构的后面,不存在“V+却“不能携带宾语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7.
卞之琳的抒情诗创作中至少有这样几种叙事性因素介入:故事、情节因素;日常生活细节、叙述性口语的运用;叙述视角的变换、叙述结构的大幅跳跃。这些叙事性因素的介入给卞之琳的抒情诗带来了极大的包容性。运用这些因素,一方面是卞之琳出于对感伤浪漫的抒情方式的自觉反拨;另一方面主要受闻一多和艾略特等中外现代诗人的影响,是源于“客观化”、“非个人化”的现代诗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38.
连词"便是"与语气词"便是"具有相同的语符列,但生成的路径不同:前者是依靠内部成分的角色转换而整合为连词,后者则借助句法位置的后移而虚化为语气词。在整个过程中,语言的类推机制发挥了重要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39.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高度敏感.在《故事新编》中,他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自己对牺牲者被背弃、被包围命运的深切体认.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后两篇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牺牲者形象.  相似文献   
40.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文献、地理和地质构造,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评判,其领土主权皆属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钓鱼屿名字的文献是1403年前后成书的《顺风相送》。之后,钓鱼岛列屿便不断在中国文献中出现。例如1534年明朝出使琉球册封使陈侃的《使琉球录》,以及随后的多部册封使录,1556年奉使日本的宣谕使郑舜功所著的《日本一鉴》,防倭抗倭的史地学家郑若曾的《郑开阳杂著》等史籍,都明确指出钓鱼岛列屿就在福建沿海海域。根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版的《筹海图编》,包括今之澎湖列岛(澎湖澳)、台湾岛(小琉球)、彭佳山、钓鱼屿、黄尾屿(黄毛山)、赤尾屿(赤屿)等,皆纳入福建沿海军事防卫区域,在中国政府有效控制的领土版图内。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中国的史实,载诸典籍,斑斑可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